浅谈我国经济周期特征
王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6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从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方方面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很多观点。对经挤周期特征进行准确分析是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本文在回顾经济周期理论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关键词:经济周期 波动 特征
前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的时代,一国经济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还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自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而经济周期研究逐渐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研究周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了防止和克服经济的剧烈波动,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考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波动,而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同时,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波动的重要环节,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比例较小则是目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二、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及个阶段特点
1、十九世纪以前
本周期有如下特点:从波动形状看,为双峰波动,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953年,第二次高峰出现在1956年。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主要国家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作用渐渐引发出经济波动现象,最终促发了经济危机出现。这是由于投资增速过快,超出当时工业生产能力上限,表现为生产资料和轻工业消费品供应紧张,于是1954、1955年不得不降下来,整个国民经济落人谷底。到17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中,以亚当·斯密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派是当时主流统治地位经济学派。古典学派推崇“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而提倡“自由放任”,史称“无危机论”。
2、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
本轮周期有以下特点:历时五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相吻合。从波动形状上看,为单峰周期,波峰形成时间短,峰谷落差大。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出乎意料的决速完成,以及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使党的部分领导人忽视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心用“群众运动”的办法开展建设(其实质是农业用劳动力大动员和工业用资本物资大量投人方法来促进经济发展),于是出现经济大萧条。其次,本轮周期农业约束作用强化。1962年基本上达到1959年的水平,棉花1958年196.9万吨,随后几年增幅13.2%、—37.79%、—24.7%、—6.25%,农业生产连年下降,其中三年灾害期间部分地区甚至发生饥懂清况,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强化制约,不得不降下来。
3、二十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
本轮周期为单峰周期,前半部分带有恢复胜质,发展比较正常,后半部分遭受政治运动的破坏,逐渐跌人低谷。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凯恩斯理论成功入主的“推进器”。宣扬“国家干预”理念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直接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成果有凯恩斯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货币投资过度论、“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加速原理”理论、“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等,共同点就是重视对动态增长理论、内生周期模型的探讨,注重以数学化形式表达基本思想理论。。
4、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
本轮周期缓漫回升阶段,2 000年以来经济开始回升,实际GDP增长率又逐步靠近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步入复苏阶段。2002年开始,经济真正开始走上稳步增长和回升之路,2003年经济增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GDP增长率高达9.5%,再次超越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缺口又转变为正数。2004、2005年GDP增长率持续上升,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缺口也不断扩大,这表明2003年以来经济已位于繁荣阶段。2006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上升至10.9%,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三、我国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征分析
1、投资波动是带动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国,投资是国家指挥经济活动、控制社会的经济资源的最重要手段。在经济的扩张阶段,人们都有扩张的冲动,有力地拉动了当年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1977年,投资增速开始回升,达到4.67%,1979年达到21.97%,随后,投资增速下降,到了1982年跌入谷底,投资出现负增长。198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65%,经济增长加快,投资增速其后逐年回落,1983年是12.59%,直到1986年出现投资高峰,经济回升,投资增速高达39.38%。投资的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货币的供应量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在经济的扩张阶段,实际因素(生产结构纵向失调)与货币因素相结合作用,信用扩张,利率降低,当前的借款利率小于预期利润率,因此投资过度。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大大超过消费品的生产,导致生产结构失衡。投资由前期的过度投资变为投资不足,使已经投入的资金造成浪费,未完工的工程半途而废,停止扩张,经济转为萧条。另一方面,投资和产出之间仍然存在长期的均衡联系: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别,投资率增加并未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阶段实际产出中的投资品成分也未明显膨胀。流量成分的投资需求增加作为GDP的统计成分,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投资需求仍然是扩张总需求的主要对象。如果频繁地扩张投资或者抑制投资,都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成本。从社会需求来看,最终需求的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因此投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最重要因素。
2、国家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
①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造成上述实际变量变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制度是经济体系运行的基础,并决定经济运行的效率。1979年~1992年我国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经济周期的制度原因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存在着一种力量和机制,这种力量和机制能够自动地把经济推向扩张阶段,并最终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同时,在这段时期内,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市场活力,使产出出现正缺口,资源已被过度利用,意味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当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到资源约束而不能持续下去时,过热的经济就会进入收缩阶段。经济的收缩实际上是对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因此,当经济收缩一段时间或,计划经济机制会很快把京津重新推向扩张阶段,如此循环,计划经济下以需膨胀为特征的经济周期。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这次制度变迁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使经济再次进入扩张期。同时,市场机制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起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体制比起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更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已经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上移。②政策因素:1984—1985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1985年春季以后,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政策, 1986年初政府又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紧缩政策。在政府干涉下,1986年上半年生产滑坡,全年国民收入增长率有所下降(7.7%)。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又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问题。1992、1993年经济超高速增长时期,转变进程有所缓和,但是,由于受1993年年中中央政府出台紧缩政策的影响,1994年以来,这种转变进程又明显加快。近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收紧银根,出台了多项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且政策的紧缩力度在不断加大,由于经济政策效应的传导具有滞后性,因此,从紧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很可能在2008年更为明显。
3、工业倾斜性波动
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是:第一产业长期超负荷运转,第二产业发展超出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从而形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结构恶化的局面,表现为明显的工业倾斜性波动。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中国工业化进程出现了第一次“大飞跃”,农业与工业地位出现转折,工业越来越脱离农业而独立(纺织、食品工业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农业越来越依附于工业(工业产品对农产品的制约作用加强)。尽管农业动荡对宏观经济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工业波动对整个经济周期的影响已经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周期波动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根据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可以把1970年以来的工业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1976。这一阶段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是: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复苏缓慢,扩张无力,收缩迅速,萧条延展,大多数周期的复苏转折点都集中在相应周期的复苏期的6个月份,收缩转折点都集中在相应周期的收缩期的10月份。这一阶段周期运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于总平均水平。第二阶段是1977—2004年。这一阶段工业周期的运行特征是:工业周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比第一阶段明显增加,比总平均水平也显著提高。总的运行特征是:周期延长,波幅降低,复苏迟缓,扩张增展,收缩变缓,萧条缩短。另外,由于产业结构不能及时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转换,往往形成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疲软,也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有效增长。
4、经济周期收缩与扩张比例较小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只重量的扩张,技术水平低,轻技术创新,仅靠资金大投入支撑。这种现象干扰影响了整个经济在消费、生产、劳动力供应和储蓄方面的调整,从波动幅度来看,1978-1984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达到了20.41个百分点,而1985-1988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只有2.62个百分点,若将两周期合并,则1978-1988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20.41个百分点;1989-1995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8.67,1996-2005年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8.25,波动幅度明显减小且两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变化相当平稳。因此,靠大投资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一旦失去投资的支撑,其增长速度就会逐渐乃至持续下滑。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高令世人瞩目,但增长质量和效率却令人忧虑。扩张与收缩比率的迅速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或者说这一轮周期正处于资源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时期,主要特征是供小于求,需求膨胀,生产短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或供给约束型经济,但是,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经济渐进变革,资源约束逐渐缓和,需求约束萌芽乃至扩展,资源约束型经济正悄悄向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周期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总需求减少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
四、总结
经济周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随之消除。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总需求波动,即总需求扩张导致经
济增长加速,但是瓶颈产业和投资波动的约束又使得经济被迫调整,经济增长回
落。引起需求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体制和工业化阶段还未完成,并且需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
参考文献:
[1] 贾俊雪.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 刘树成.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3] 蒙志鹏. 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
本文编号:18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