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目前是我国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要加快推进以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
关键词:经济体制 / 基本经济制度 / 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要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再次重申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走社会主义的改革道路;二是完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原苏联、东欧就选择了这条道路,而中国则选择了前者。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两条道路之争:一条是苏东激进式改革,另一条是中国渐进式改革。这两条道路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于改革速度的快慢,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进行。认为激进式改革采取的是“手术快速疗法”,一步到位;而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药物保守疗法”,,分步进行。其实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根本区别不是改革的方式或方法问题,也不是速度的快慢问题,而是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对于改革道路的选择来说,性质和目标问题恰恰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是渐进式改革,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的结合,要在平衡与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苏东激进式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它试图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的。这样,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止与下降。这就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
关于中国改革的性质问题,邓小平同志有两个重要判断:一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前者是讲这场改革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即改革的动机和结果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者是讲这场改革与传统体制的关系,即改革相对于传统体制而言,不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根本否定;不是改良,而是根本变革,是对旧体制发动的一场革命,即邓小平说的“革体制的命”,“是带有革命性的改革”。完成从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的体制转型,因而是一场带有革命意义的深刻变革,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的对象是旧的体制。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改革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即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在国外没有区别,而在我国把它们区分开了。这种区分有个好处,即从体制入手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经济体制是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是体现生产关系的性质,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如果改变了这些特征,社会主义性质也就改变了。
从我国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所以必须坚持;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了,甚至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并且这种不适应,已经不是经济体制的个别方面、个别环节,而是经济体制的整个模式。所以,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能撇开基本经济制度而去抽象地谈经济体制。
二、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如何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量的要求;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质的要求。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要既有量的优势,也要注重质的提高。在量和质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一些重要领域包括垄断行业,已逐步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但是从整体上看,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和障碍。当前非公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行业垄断的问题,即“玻璃门”现象还存在。二是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融资,这就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由于在金融支持上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导致更容易遭受投资周期的冲击。
目前,发展非公经济,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准入上的不平等,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打破一切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二是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革除一切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三是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改变一切束缚非公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四是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通过以上四点,解决公平准入问题和改善融资条件,从而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已经走过了目标探索阶段、框架构建阶段,现在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相对容易的或难度较小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是难度较大的改革,目前是改革的攻坚克难的阶段。在哪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寻求新突破呢?当前改革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呢?
(一)加快推进以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
垄断行业改革已严重滞后于整个改革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主要是抓四点:一是政企分开,这是打破垄断的基础。二是放宽垄断性行业准入,这是打破垄断的切入点。三是引入竞争,这是打破垄断的内在机制。四是依法监管,这是打破垄断的保障。
同时,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改革。一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治理结构和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加快推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府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已经成为实现改革攻坚全面突破的重点。近两年我们的改革进展不大,其根源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最为关键的在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换言之,如果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取得突破,其他领域改革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
首先,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完善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手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以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取决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能不能跟上。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最直接相关的是,需要进行公共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其次,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线,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从解决农村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二是把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尽快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农民组织建设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①张卓元:《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陈文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③刘国光:《党的十七大重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④辜胜阻:《“两个平等”是十七大非公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16日。
本文编号:18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