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能源流动时空演进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2 06:10

  本文选题:能源流动 + 空间格局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中国能源产消不平衡导致在空间上形成大规模的能源流动,流动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采用纵横向耦合视角分析区域能源流动的演进过程及特点。文章构建衡量区域能源流向和流速的指标,通过多次分层聚类将1995年~2012年30个省(市、区)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供需方面的职能类型划分为7种,重点分析汇流地、输流地和中转地,各能源流动主要特点为:第一,煤炭在省与省之间调运频繁而中转规模适中,表现为沿海汇流、稳定输流、内陆中转;第二,石油流动大进大出,表现为分散汇流、集中输流、中转枢纽;第三,天然气以本地供应为主,表现为经济圈汇流、多源供应、小进小出。总体来看,中国能源消费的分布轴线逐渐靠近胡焕庸线,与人口分布的趋势基本一致。
[Abstract]:The imbalanc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energy flows in space, and the flow patter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ergy flo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upling. In this paper, the index of regional energy flow and flow velocity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unctional types of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stricts) in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supply and demand from 1995 to 2012 are divided into 7 types by multiple stratified clustering, with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confluence are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nergy flow are as follows: first, coal is frequently transferred between provinces and provinces, and the transfer scale is moderate, which is manifested as coastal confluence, steady flow, inland transit; second, large oil flows in and out. Third, the natural gas supply is mainly local supply, the performance is economic circle confluence, multi-source supply, small input and small output. In general, the distribution axis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close to Hu Huanyong line,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84)
【分类号】: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北京建设首个区域能源中心[J];节能与环保;2012年06期

2 王玉辰;王琦;;基于系统理论对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分析[J];管理观察;2013年22期

3 余颖琳;赵黛青;陈勇;;区域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估[J];开放导报;2011年03期

4 梁楠;;2012年全国区域能源年会在沪召开[J];暖通空调;2012年06期

5 吴琼;刘明艳;郭晓立;;区域能源合作系统演化阶段与过程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国内最大区域能源站在南京投运[J];供热制冷;2010年12期

7 匡祥琳;;区域能源需求结构突变及其实证研究[J];经济导刊;2010年06期

8 朱显平;李天籽;;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9 徐娇;;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10 崔平;白亚军;;陕北区域能源开发与人才需求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靳小钊;;黄河晋陕峡谷区域能源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任洪波;任建兴;吴琼;刘青荣;;构建区域能源融通系统——由点到面促进城市节能减排[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陈长云;;“绿能科技”时代的区域能源系统优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明君;国际能源总署授予我市“区域能源气候贡献奖”[N];佳木斯日报;2009年

2 孙明君 记者 刘亿服;佳木斯获区域能源气候贡献奖[N];黑龙江日报;2009年

3 记者 朱敏丽;中国医药城区域能源站动工[N];泰州日报;2010年

4 张史先;南亚和东南亚7国决定成立区域能源中心[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张丽娅 实习生 孙婕;国内最大区域能源站在宁竣工投运[N];江苏经济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岳宝彩;北京未来科技城区域能源中心开建[N];中国电力报;2012年

7 宋延旭 潘澍;中俄区域能源合作要有新思路[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记者 王庭君;医药城区域能源站8月供能[N];泰州日报;2010年

9 菲德尔 刘洋 编译;马来西亚有望成为区域能源枢纽[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苏南;泛能微网是解决区域能源失衡之道[N];中国能源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等田;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规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孟孟;区域能源基站与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安平;区域能源项目关键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周燕;我国区域能源环境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珂;小区域能源与经济动态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霞;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徐娇;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艳玲;区域能源系统的优化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8 姜国平;中国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9 伊金秀;我国区域能源投入产出效率测度及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岳超;区域能源的配置方案与评价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2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32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