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兴起的动力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住房价格 + 工资 ; 参考:《学术研究》2016年09期
【摘要】:城市的向心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当期的工资回报和未来的收入预期;城市的离心力来自于住房成本。这两种力量对比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变化,导致了城市之间的分工互动的差异。由于城市土地供给是外生给定以及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部分收益反映在未来的收入预期,而城市当期的住房价格既反映了当期的工资回报也反映了未来的收入预期,因此劳动力流入某一城市带来的住房价格上升会快于城市集聚效应带来的工资上升,从而导致两个城市的工资比线与住房价格比线变化不同步。根据两个城市工资比和住房价格比的相互关系,可以把城市群的形成和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大城市兴起阶段、城市群形成阶段和城市群成熟阶段。深圳与东莞两个城市的案例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框架。
[Abstract]:The city's centripetal force comes from two aspects: the current wage return and future income expectations, and the centrifugal force of the city comes from housing costs. The change of these two forces in different citie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cities. Because the urban land supply is exogenous given and part of the income of labor flowing to the city is reflected in the future income expectation, and the current housing price in the city reflects both the wage return of the current period and the future income expectation. Therefore, the increase of housing price brought by labor flow into a certain city will be faster than that of wages caused by urban agglomer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two cities' wage ratio line and housing price ratio line changing out of step.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ratio and housing price ratio of two citi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rising stage of big cities, the forming st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mature st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ases of Shenzhen and Dongguan better suppor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作者单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
【基金】:理论粤军项目“城市群导向下的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LLYJ13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组建大型城市群[J];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2 吴永保;;产业集聚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核心要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本文课题组;;打造武汉城市群 从城市路网谈武汉及周边城市群[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叶金生;;关注武汉城市群问题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2年05期
5 马志强;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及特色[J];经济经纬;2003年06期
6 杨飞华;论城市的发展与经营城市[J];江西建材;2004年02期
7 ;110个城市严重“脱水”抗旱主战场已从农村转向城市[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4期
8 葛志玉;;中国城市:如何找回个性与灵魂?[J];科学咨询;2004年11期
9 张昆仑;以“大金融”运作打造中原城市群[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年06期
10 方元;打造城市群——安徽奋力崛起的选择[J];安徽科技;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2002—2004)[C];2002年
2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饶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琳;魏溯华;姜迎;;城市群推动辽宁城乡经济中的发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贺素莲;;紧凑理念下的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叶奇;陈文海;;大长株潭、“3+5”城市群的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共赢[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陈群元;尹长林;;我国城市群不协调发展现象的探析[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8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程成;;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丽萌;陈雁云;;基于省级行政区域城市群构建的思考——以江西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阳红;由“支配”“控制”到“协调”[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李慧芳邋袁才华;长株潭城市群的3+5概念[N];国际商报;2007年
3 林世雄;海西城市群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N];福建日报;2008年
4 ;中国30个城市群:两极分化仍将继续[N];湖北日报;2008年
5 周华平;长株潭城市群将体现湖南个性[N];湖南经济报;2008年
6 记者 岳冠文;长株潭跻身15个达标城市群[N];长沙晚报;2012年
7 周海波 张明海 钟晓晴 杨国庆 孔芒 张_g希;看川南城市群转方式[N];四川日报;2012年
8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曹水水;“以大带小”统筹发展城市群[N];中国证券报;2012年
9 实习生 田珊珊;“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自身特色[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赵登华;加速释放城市群的“正能量”[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方舟;城市网络的空间有向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刚;长株潭城市群社区休闲体育设施现状及需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春雷;城市群视阈下“联合政府”内的合作方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白晨曦;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5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红丽;成渝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冠华;北京城市生活垃圾状况预测及效益评价[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8 张荣;环京津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发展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馨;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宇军;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与战略选择[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26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926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