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正反评价的福州市土地承载力预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1 06:16

  本文选题:城市土地承载力 + 建设适宜性 ; 参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06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对土地节约集约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州市为例,探讨城镇化背景下盆地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正反"双向评价方法,建立建设适宜性"正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反评价"模型。基于底线、满意、理想三种情景下的生态用地,提出不同发展水平下城市土地人口承载水平与空间分布方案,引导城市发展与用地选择。最后,总结该方法的不足与改善建议。研究表明:福州市土地建设承载水平区域差异较大,西北部生态安全等级高,建设承载力较低,中部及东南沿海的福清市与长乐市土地建设承载水平较好,可作为未来重点发展区域。
[Abstract]:New-type urbanizati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Taking Fu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 bidirec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s put forward, and the model of "positiv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suitability and "invers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three scenarios of bottom line, satisfaction and idea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lan of carrying capac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land population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to guid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selection.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method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bearing level of the land construction in Fuzhou,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grade in the northwest is high,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construction is low, an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of Fuqing City and Changle City is better. It can be used as a key development area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分类号】:F29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晶;王德岱;;浅论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原华荣;周仲高;黄洪琳;;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马景娜;苏维词;;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土地承载力差异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03期

4 赵瑾璐;李凤怡;;城镇化:围绕土地承载力的一场突围[J];前线;2013年06期

5 蔡海弘;李明明;胡德礼;;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广东化工;2013年12期

6 党承林;彭鸣春;;云南省易门县土地承载力的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1988年06期

7 刘季芸;周世怀;郝晓权;;广东省2000年土地承载力研究[J];热带地理;1990年04期

8 江爱良,卫林,刘允芬;自然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土地承载力[J];自然资源;1990年05期

9 陈传美,郑垂勇,马彩霞;郑州市土地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0 叶长明;胡放明;;咸宁:提升土地承载力[J];中国地产市场;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吴静;贾艳杰;;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陶军德;王洪权;;浅谈县级土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承载力研究[A];中国土地学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王发曾;王新涛;吴国玺;万年庆;张本昀;王岩松;赵永;高建华;王倩;;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与土地承载力[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邹蓝;中国耕地问题多 居安何能不思危(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邹蓝;中国耕地问题多居安何能不思危_(上)[N];大众科技报;2001年

3 杨立勋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教授;深圳应大力发展绿色GDP[N];深圳商报;2002年

4 建春 蒋艳 聂伟 蔚文;江苏2030年基本可自给自足[N];新华日报;2002年

5 王丽晶;如何破解这道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4年

6 杨立勋;制约深圳城市竞争力的10大因素[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刘怀廉(作者系河南信阳市委书记);与时俱进的概括与判断[N];农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霞;新疆土地承载力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飞秀;新疆土地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2 王志永;武汉城市圈土地承载力及其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建洪;黄土台塬区土地承载力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莉;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宏;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余霜;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清;乌海市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格日乐;额济纳绿洲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蔡成凤;基于土地承载力的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王婷;基于遥感影像的盘锦市土地承载力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47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047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