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
本文关键词: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
郝 磊,张 朝
(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
摘
要:2014 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进入减速期,而且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优
化升级。文章对“新常
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新常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由初级到优化,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并持续演进的过程。文章将“新常态”划分为两个阶段:“新常态 I”阶段为 2014-2017 年在“三期叠加”的特征下完成去产 能、去泡沫、去杠杆任务;“新常态 II”阶段为 2017-2020 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章研究重点是在“新常态 I”阶段下, 根据“新常态”的内涵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增长动力机制以及经济运行存在的挑战四个方面分析当前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 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展望,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确保能够实现经济有效率 、有质量的增长,来适应“新常 态” ,最终达到引领“新常态”的目标。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转型;宏观调控;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 (2016 ) 01-0109-05
China's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New Normal"
HAO Lei , ZHANG Zhao
(School of Economics ,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Beijing 100081 , China )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the "New Normal Era" in China in 2014. "New Normal Era" not only means a deceleration in economic growth , but also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There are some own ideas about the "New Normal Era" in the economic in the following paper. The "New Normal" is a dynamic process ,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level to optim—— a relatively steady state , and changing forward continually. The "New Normal Er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 "New ization—
Normal Era I" is to eliminate productivity , bubble and lev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overlay" from 2014 to2017 ; "New Normal Era II" is to deepen the economic reform completely from 2017 to 2020.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current macroeconomic trends based on four aspects: the economic growth speed , structural adjustment , factors to motivate economic growth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Besides ,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 th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in policy to ensure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tly ,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leading the "New Normal Era". Key words : New Normal ; Economic transition ;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 Macro economy
一、引言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冲击,经济增长震荡下行趋势表现明显,世界各国都进入了经 济转型和长期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我国也不例 外。自此金融危机爆发后,就有学者开始用 “新常态”来描绘 危机后的金融和经济特征,早在 2009 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 理公司债券投资大师比尔 · 格罗斯在 《 迈向新常态(On the Course
to a New Normal) 》 一文中指出美国在危机之后将告别 “旧常态” 进入 “ 新常态 ” ,其用经济增速下降 、 公共财政面临挑战 、 私 人部门去杠杆化、失业率持续高水平、强监管来描述“新常态” 的主要特征。而我国最高决策层最早用“新常态”描述正在变 化中的中国经济是 2014 年 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 “ 我 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
收稿日期:2015-06-02 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郝 磊 ( 1989-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劳动经济; 张 朝( 1986- ),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企业经济与资本市场。
· · 109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心态。 ”
2016 年第 1 期
汪红驹(2015)对 “ 新常态 ” 阶段的划分,把 2014-2020 年的经 济新常态划分为两个阶段:2014-2017 年为 “ 新常态 I” 阶段, 它是以经济增速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调整阵痛 期三期叠加为核心特征的,主要是完成去产能 、去泡沫、去杠 杆的任务;2017-2020 年为“新常态 II”阶段,是继续全面深化 改革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更趋平稳,结构更加优化,动力 更加多元,可以实现从适应 “新常态 ”到引领“新常态”的转 变。文章主要分析在“新常态 I”阶段下宏观经济形势。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自然走势 从 2014 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 “ 新常态 I” 。 从经济 新常态的核心内涵上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主要包括四 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 机制、存在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
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短期波动和中长期下行相互交织 的时期,经济增长的进入换挡期 。 过去 30 年中国经济以年均 10%速度增长态势已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率从 2007 年的 14.2% 快速下滑至 2008 年的 9.6%,到 2014 年下降到 7.4%,虽然在 2009 年进行了 4 万亿投资的强刺激避免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同步震荡衰退,但下降趋势在 2011 年后持续,此后经济增 速出现持续性下滑。同样可以看到,反映实体经济的进出口贸 易、三次产业增加值、消费和投资以及发电量等指标都在不同 程度上呈现了下降态势;从货币供应量 、新增贷款、社会融资 总额的金融指标来看,其增长速度也在下降 。另一个反应经济 ——克强指数 ( 用于评估中国 GDP 增长量的指 情况的总量指标— 标,它是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种经济指标 的结合。该指数是由英国著名的 《 经济学人 》 创造的,该杂志 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 GDP 数字更能反映中国 经济的现实状 况。 ),也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从 2010 年的最高值 19.1%,快 速下降到 2014 年的 5.83%。 经济增速的下滑引发了人们对于目前以及今后的中国宏观 经济形势的担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和研判中国宏观经 济形势是文章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 基础和依据。分析和研判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必须了解 和认识 “ 新常态 ” ,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 然后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展望,最后讨论我国宏观经济政 策的选择。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 “ 新常态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 ,“常 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因此我们将经济“新常态”解释为: 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环境发生了改变,使经济发展特征由一种状态 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形成新的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机制以及新的 市场结构和模式,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并持续演进。 学者对于“新常态”的观点各异、认识不一。有些学者将 “ 新常态 ” 理解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 、 低成本 、 经 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理想状态,有些学者则认为中国进入 “ 新常态 ” 是欢呼叫好之意 。 而文章认为优结构 、 低成本 、 多 动力是属于“新常态”的特征,是当前及今后要努力实现的目 标,但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正在向这种目 标迈进,虽然进入了 “ 新常态 ” 但还没有实现 “ 新常态 ” ,是 。 正如齐 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后一个阶段是要引领 “ 新常态 ” 建国(2015)撰写的论文一样,持前者观点的学者对 “ 新常态 ” 的解读似乎偏离了习近平同志使用 “新常态”的本意,因为无 论从习近平同志在河南首次提出 “新常态”的背景来看还是在 2014 年 11 月 APEC 会议上对 “ 新常态 ” 的内容解读上,都是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将而引致的国内外对当前中国经济 形势的担忧,中国经济 “ 新常态 ” 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 战,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层向世界宣示的国家决心和政策主张 与取向,鼓励我们大家要有信心,保持平常心态,而并非进入 一种理想状态。 基于以上对 “ 新常态 ” 的认识和分析,文章借鉴高培勇 、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潜在增长率下降
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增速换挡,这是中国 经济“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率下降,潜在经济增 长率下降,经济增速从 2010 年之后呈现下降态势,下降至 2014 年的 7.4%。 首先,经济增速的放缓受周期性因素和中长期结构调整双 重因素的影响 。 从国内来看,受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 响,,中国政府为了减少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在 2009 年实行了 扩张性的强刺激政策,才使其在 2009 年和 2010 年实现了经济 的高速增长,2010 年之后经济政策逐步回到中性。从表 1 的主 要宏观经济指标中可以得到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从 2009 年的 33.2%下降到 2014 年的 14.7%,反映 2009 年实体经 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同比增长 率为 99.3%,而在 2014 年却是负增长。从外部因素来讲,外需 疲软,2009 年受危机的严重影响,无论从总的进出口增长率上 还是从出口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上都呈现负增长,2010 年受益 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出口,对出口企业扶持实行出口优惠政 策,进出口得到较大改善,自 2010 年之后出现持续下降,在 2015 年 1 月份进出口金额 、 出口金额 、 进口金额累计同比为
表 1 2009- 2014 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变化情况
宏观经济指标 国内生 产总值 当年价格 ( 亿元 ) 增长率(%)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340, 903 401, 513 473, 104 519, 470 588, 019 636, 463 9.20 -0.7 -5.4 -13.88 -16.01 -11.18 33.2 4.3 15.54 27.68 99.3 10.40 3.3 5.5 34.72 31.30 38.80 19.5 1, 168 4.1 18.4 19.72 0.78 9.30 5.4 6.0 22.46 20.32 24.87 16.1 1, 221 4.1 17.1 13.6 -8.5 7.70 2.7 -1.7 6.19 7.92 4.30 19.0 1, 266 4.1 14.3 13.8 22.9 7.70 2.62 -1.9 7.55 7.82 7.24 18.9 1, 310 4.05 13.1 13.6 9.85 7.40 2.0 -1.9 3.45 6.05 0.51 14.7 1, 322 4.09 11.95 12.5 -4.96
价格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数上涨 率(%)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进出口 贸易 固定资 产投资 就业 进出口增长率(%) 出口增长率(%) 进口增长率(%) 总额 ( 亿元 ) 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224, 599 278, 122 311, 485 374, 695 446, 294 512, 761
102 城镇新增就业 ( 万人 )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广义货币供给 M2 增长率(%) 全社会融资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搜集计算整理, http: //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 m=hgnd
· 110 ·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 -10.9%,-3.3%,19.9%。 其次,经济增速和潜在增长率的下滑是中长期结构因素变 化的结果。根据经济学理论可知,潜在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劳动 增长率、全要素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 。首先,中国人口年龄结 构发生转变,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老年人口在增加,老年抚 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劳动供给逐渐萎缩,人口红利正逐 渐消失,这就给正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 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 年劳动年 龄人口的数量出现了连续 3 年的下降,16 ̄59 岁的劳动年龄人 口为 91583 万人,减少了 371 万人, 比 2013 年的 244 万人减 少的还要多 。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通常把 60 岁及以上的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 10%或者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 7%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 而按照这一标 准,中国在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这次的普查中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 10.33%;而在 2010 年 的 第 六 次 人 口 普 查 数 据 中 , 60 岁 及 以 上 的 比 重 增 长 到 了 13.26%, 65 岁及以上比重为 8.87%。根据联合国秘书处经济社 会部人口处关于中国人口预测数据显示,到 2020 年中国 60 岁 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 16.9%,并在 2085 年达到最高值 为 34.2%,同时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2020 年 为 11.7%,在 2095 年达到最大值 28.2%。其次,全要素生产率 (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TFP 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35% 下降到 2008-2014 年的 -1.2%。最后,在投资方面也出现了不 同程度的下降。资本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储蓄率,国民总储蓄率 从 2009 年的 51.92%下降到 2013 年的 49.64%,下降了 2.28 个百 分点 。 资本形成总额也在下降,从 2009 年的实际同比增长 19.1%下降到 2013 年的 8.7%。 同时,价格总水平呈现下降趋稳的态势 。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反映价格总水平的两个主 要指标,都出现了下滑。CPI 从 2011 年 5.4%下降至 2014 年的 2%,从 2004 年的季度数据来看,CPI 呈现了平稳下降的态势, 从一季度至四季度的数据分别为 2.27%,2.26%,2.15%,2% 。 PPI 从 2009-2014 年期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从 2012 年起连续三年负增长。 在经济放缓的同时,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势头 。调查发现 失业率 2014 年为 5.1%,城镇登记失业率从 2009 年的 4.3%稳 步下降至 2014 年底的 4.09%,就业形势保持良好势头。城镇新 增就业数量稳步上升,2014 年新增就业人数为 1322 万人,比 2013 年增加了 11 万人。反应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的求人倍 率从 2011 年的 1.04 上升到 2014 年的 1.15。 第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的 主体。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逐年稳步递增,并在 2013 年首 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比为 46.9%高出第二产业 3.2 个百分点, 2014 年占比为 48.2%,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在逐年下降, 第三产业成为产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2014 年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 5.2%、43.1%、57.1%, 三次产业对 GDP 的拉动分别为 0.4%、3.2%和 3.8%,中国经济 进入服务主导的发展阶段。过剩产能化解取得积极进展,在规 模以上工业中,钢铁 、 平板玻璃 、 多晶硅 、 水泥 、 风电制造 、 煤化工等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第二,需求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消费拉动经济效果显现 。 首先,消费贡献率上升,投资贡献率回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的贡献率由负转正 。 在 2014 年消费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了投资 对经济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为 51.2%,而投资的贡献率为 48.6%,货物和服务的贡献率由连续三年的负增长转为 2014 年 的 0.2%。2014 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8 个百分点,超过投资劳 动 0.2 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几乎为 0。其次,最终消费率逐年稳步上升,从 2010 年的 48.19%缓慢 逐年上涨到 2013 年的 49.8%,但最终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却在 下降,由 2011 年的 10.9%下降至 2014 年的 7.8%,这对通过扩 大内需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城乡结构均衡化方向发展,收入差距在缩小 。走新 型的城镇化道路,纠正城乡失衡,消除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城乡结构局势取得新进展 。 首先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在 2011 年城镇化率首超 50%,在 2014 年城镇化率增长到54.77% 。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减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 收入差距缩小,2014 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 9.3% 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 个百分点,并且高于经济增 长速度 1.9 个百分点,2014 年前 3 个季度城乡累计人均收入倍 差为 2.58,2013 年同期倍差为 2.64,基尼系数也在缓慢下降, 由 2010 年为 0.481 下降为 2014 年为 0.469,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水平 0.4,虽然基尼系数在下降但是收入分配的格局还不合理。 第四,区域结构失衡有所缓解 。无论是从生产总值的占比 还是从投资、消费、出口和投入方面,从增长率上来看都呈现 出了“西快东慢”的特点,区域发展向协调化方向发展 。例如 2014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西部地区增长率为 10.7%,高于东 部 、 中部地区 3.4、 2.6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出口增长 28.2%, 远高于东部地区的 2.9%和中部地区的 7.9%。
3. 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调整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 素、丰富资源的投入,比如劳动力 、土地、矿产等资源,以高 投入、低产出和高能耗的粗放型方式发展经济,随着工业化的 推进,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减弱,资源约束 加大。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高 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鼓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 吸 收、再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虽然有所 提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 李俊华, 2015 )。现阶段,低成本的 时代已然过去,以产品性能升级、技术领先、高附加值的科技
2. 在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优 化升级
2009 年实行的强刺激政策,导致宏观经济形势在现阶段及 今后一段时期内流动性泛滥、产能过剩、泡沫化。2014 年中国 经济发展进入 “ 新常态 I” 阶段,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制 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的同时,经济 结构悄然发生着变化,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 · 111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年第 1 期
从 2014 年 的 经 济 发 展 来 看 , 通 货 膨 胀 压 力 有 所 缓 解 , 2015-2017 年“新常态 I”阶段去产能力度过大致使工业品出厂 价格指数(PPI)负增长传导至 CPI 不断下降,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一是在 “ 新常态 I” 阶段去产能导致 PPI 长期负增长 。 PPI 从 2011 年开始已连续 3 年负增长,2015 年 1、2 月份 PPI 同比增 幅为 -3.3%和 -4.3%,至此已连续 34 个月的负增长。去产能的 过程仍在进行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PPI 长期负增长会存在 通货紧缩风险。从 CPI 月度同比增幅来看,CPI 从 2014 年 1 月 份 2.5%下降至 12 月的 1.5%,延续下降态势,2015 年 1、 2 月 份分别同比增长 0.8%、1.4%。受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际大宗商 品价格下跌的影响,CPI 上升趋势不明显 。 二是广义货币供应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通货膨胀预期减弱。2014 年广义货 币政策增速为 12.5%,2014 年社会融资规模 16.46 万亿元,同 比减少 8598 亿。 ( 3 ) 财政赤字在增长,但财政赤字率仍可控制在警戒线以内 2012-2014 年,全国的财政赤字规模分别为 8000 亿元 、 1.2 万亿元、1.35 万亿元,同期财政赤字率分别为 1.5%、2.1%、 2.1% 。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5 年拟安排财政赤字 1.62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2700 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 2.1%提高到 2.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 1.12 万亿元,增加 1700 亿元;地 方财政赤字 5000 亿元,增加 1000 亿元 。显然,财政赤字率仍 被控制在 3% 警戒线以下。 ( 4 ) 消费需求潜在下行压力显现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一个核心的变化就是经 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驱动 。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过多 的依赖于投资驱动,而投资的波动性较大,因此经济的波动性 也较大,而消费相对于投资的波动性较小,那么经济运行就会 更加平稳。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能够使经济发展更加平 稳,所以目前促进消费增长的任务十分迫切。 但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环境来看,还面临着 诸多困难和挑战,消费的扩大升级任重而道远 。根据国家统计 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 2015 年 1-2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 比增幅 10.7%,继续延续了前期的下降态势 。 虽然前文提到需 求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升,且超 过投资的贡献,但消费者的信心有待提升。2015 年第二季度消 费者信心指数为 105.5 比第一季度下降了 2 个点,与 2014 年第 四季度持平,处于增速换挡期的中国经济,经济下行压力仍然 较大,预测 2015 年的经济增长率为 7.0%,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 三驾马车 ” 的消费,会受其影响较大,消费潜在的下行压力 显现,消费扩大升级任重而道远。
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成为主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以及在工 业化进程的后期,将动力机制从要素驱动 、投资驱动调整为结 构驱动、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成为历史的必然。
4. 矛盾风险凸显,去产能化、去杠杆化、去泡沫化仍将持 续一段时间
2014 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在“新常态 I”的主要任 务就是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宏观经济政策的强刺激,导 致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钢铁 、水泥、电解 铝、煤化工、平板玻璃六大行业。产能利用率是判断产能过剩 的直接指标,2014 年前三季度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为 78.8%,处 于四年来的最低水平,钢铁行业产能过 剩 的 矛 盾 突 出 , 在 2012-2014 年 产 能 利 用 率 为 72% 、 74.9% 和 74.8% , 都 小 于 75%,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不振,水泥 行业在 2013 年产能利用率仅为 62.9%,产能过剩相当严重;电 解铝行业在 2013 年过胜率超过了 30%,并据高盛测算,以现 金成本计算,中国有 50%的铝产能处于亏损状态 。产能过剩导 致煤炭价格下跌导致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使行业整体处于盈 亏的边缘,也使得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下降。 现阶段房地产行业出现的泡沫化现象得到了抑制,但以去 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 2007-2011 年房 地产投资和消费持续高增长,房价高速增长,房价收入比超过 6: 1,特别在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更 高以及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偏高,房地产行业泡沫化严重 。当 前局部地区“去泡沫化”明显,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和销售量 都出现了双降,开发投资增长和开工量都在下降 。 截至 2014 年市场去泡沫化进程已持续三年多,但去泡沫的程度还不及三 分之一。 金融杠杆形成的债务风险逐步显现 。根据发改委的相关数 据,截至 2013 年 6 月底,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 20.69 万亿元,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利用债务杠杆扩大投 资,使地方政府的债务超长增长 。 至 2012 年底,政府负有有 偿偿还责任的负债率为 36.74%,债务率为 105.66%,债务风险 和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形势展望及政策选择
1. 经济形势展望
( 1 ) 经济增长率继续下降趋稳 中国经济增速会继续缓慢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数 据显示,2015-2017 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 7.0%、7.0%、6.9%, 维持在 7%左右 。 这种速度是合理的增长速度,分析其具体原 因是因为:第一能够保证 2020 年实现城镇和农村乡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个 “翻番”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 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测算结果,以 2010 年作为基期, 按其不变价计算到 2020 年翻一番的 GDP 和城乡居民的人均收 入增长率分别为 6.7%、6.8%、5.8%。第二是经济转型和调结构 的保障,在保证就业的情况下,需要调整结构就要将增长率尽 量压低,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为调整结构的重要一环就是 去产能。 ( 2 ) 通货膨胀压力获得缓解,通货紧缩风险上升
2. 对策建议
2014 年总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的运行区间,在潜在 增长率下降、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的过程中,2015 年要继 续实施适应新常态的宏观经济政策 。“新常态”下坚持多目标 的宏观调控,既要做到 “ 稳增长 、 保就业 、 控风险 ” ,又要做 到“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 ( 1 ) 稳增长、保就业、控风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 稳定
· 112 ·
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要顺应趋势的变 化,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应当由保增长向保就业过渡 。这也体 现出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长期的结 构性因素和短期的周期性波动,都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 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也应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新常态, 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宏观政策也应当有所作 为,但在应对策略上,要防止用强刺激的手段,应当继续保持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稳定。 第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避免强刺激 。首先是实 行微刺激,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 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一方 面,受经济增速下降,需求不振,实体经济受到负冲击,财政 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财政又要承担起逆 周期调控的责任,需要扩大支出,这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和赤字 规模的相应扩大。其次是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盘活财 政存量资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从短期来看,需要清理、归 并,合理安排预算支出;从长期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简 政放权,缩减政府规模,定向减税,通过减税“还税于民” 。 第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 明确调控的目标和框架,并将传统的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相结 合。在政策选择上,首先,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防止 大规模资本流动带来的不利冲击 。其次,加强对经济发展中的 薄弱环节和重点进行金融支持,可以采取各种定向措施,比如 定向降准、再贷款、降低利率等措施。最后,面对中国经济下 行的压力,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增加货币供给,保持社 会融资规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 2 )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下,我们要尊重市场,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政府不需搞强刺激,加快形成 统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的转型,结构调 整的顺利实现,通过市场方式来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 特征的各类风险,实现政府职能转型,通过合理运用 “定向调 、“ 区间调控 ” 和 “ 结构调控 ” 来完善市场机制,弥补 控” “市场失灵” 。 政府要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审批事 项,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为投资创业者提供便利条件,鼓 励创业。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要全面推进和落实户 籍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国企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收 入分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进行改革,打破 一些领域存在的垄断,取消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和行业 管理规定。同时,也要支持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尊重 知识、尊重人才。 ( 3 ) 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 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的属性,能够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 民群众。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支持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兴 办教育,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大众的文化需 【 参考文献 】
[1] Arnott R. Invited Editorial Comment: What's New about the "New Nor- mal"? [J].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12, 39(1). [2] Datt, Sunil and Stephanie Nash.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In 'New Normal' Times [J].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3, 62(3): 18-24. [3] Jin, Bei. China's "New Normal": A Milestone Towards New Thinking and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J].2015, 10(1). [4] Hu, Angang. Embracing China's "New Normal" [J].Foreign Affairs, 2015, 94(3): 8-12. [5] 林毅夫, 苏剑.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J].管理世界, 2007(11): 5-13. [6] 蔡昉. 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 [J].中国社会科 学, 2013(01): 56-71. 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 唐未兵, 傅元海, 王展祥. 技术创新 、 [J].经济研究, 2014(07): 31-43. [8] 张辉. 中国经济 “新常态” 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 经济学者论坛综述 [J].经济研究, 2014(11): 170-183. [9]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 新阶段 [J].宏观经济管理, 2015(01): 11-15. 态、 [10] 王小广. 新常态下我国 2015 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建议 [J].国家 行政学院学报, 2014(06): 75-80. [11] 高培勇, 汪红驹.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 [M].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 2014: 10-25. [12] 齐建国. 中国经济 “新常态” 的语境解析 [J].西部论坛, 2015(01). [13] 刘伟, 苏剑. “ 新常态 ” 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J].经济科学, 2014(04): 5-13. 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 [J].经 [14] 钞小静, 沈坤荣. 城乡收入差距、 济研究, 2014(06): 30-43. [15] Gregory Chow, and Lin, An-loh. Accounting for Economic Growth in Ta- 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Journal of Compa- rative Economics, 2002. [16] Federal Reserve. Federal Reserve Statistical Re-lease-H.15(519)Select- ed Interest Rates [EB/OL].http: //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15/ Current/. 2006. [17] James H Gapinski. The Panda that grew [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 [18] Ulrich Kohli. GDP Growth Accounting: A Nation-al Income Function Ap- proach [J].Review of Income &Wealth, 2003. [19] Dwight Perki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69: 1368-1968. [20] Marcel P.Timmer, Gerard Ypma, Bart van Ark. IT in the European Union: Driving Productivity Divergence? 2003. [J].GGDC Research Memorandum,
求,加强卫生医疗体系建设。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 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三是进行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保险 、 社会救助 、 社会福利 、 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四是加快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五是继续 加强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改 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
( 责任编辑:Han Kaili ) · · 113
本文关键词: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0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