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企业能效治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选题:能效治理 + 德国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10期
【摘要】:提高能效是促进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革命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能效治理水平,需要合理的制度设置和政策保障。在促进工业能效领域,德国的实践与经验堪称世界的领跑者,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德国的能效治理以法治为基础,通过法律明确公共机构权责体系及机构制度,根据能效标准划定能效底线。在多层级治理的框架下,德国政府主要采取"引导激励"策略,包括出台补贴政策、建立能效署、提供信息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能效行动。有鉴于此,我国需要建立健全能效治理的基本法律体系,构建以法律为底线的能效标准"硬约束",设置能源政策专业执行机构,建立区域能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能效监管,进一步突出企业在能效行动中的主体地位。
[Abstract]: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revolution.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nergy efficiency management, we need reasonable system setup and policy guarantee. In the field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German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world leader,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Germany's energy efficiency governance is based on the rule of law, through the law clear public institutions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according to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set energy efficiency bottom lin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the German government mainly adopts a "guiding incentive" strategy,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subsidy polic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agencies, and the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s to promote enterprise energy efficiency actions.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needs to establish the basic legal system of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governance, construct the "hard restraint"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based on the law, set up the specialized executive organization of energy policy, establish the regional energy efficiency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energy efficiency supervision. Further highlight the main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the action of energy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激励机制与政策工具研究”(项目编号:15CZZ025)
【分类号】:F206;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泽荣;工业企业怎样建立联产经济责任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1981年05期
2 ;工业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有新发展[J];武汉财会;1982年Z2期
3 联华;谢波华;;武汉市工业企业开展招标的调查[J];党校教学;1985年05期
4 阎法;;经济法基础知识讲座 第六讲 工业企业法律制度[J];中国物流与采购;1987年07期
5 林万强;;用工难到底“难”在何处——福清市工业企业用工状况调查与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04期
6 陈家连;张健;;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J];浙江经济;2006年24期
7 ;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大有可为[J];江苏政协;2008年08期
8 程嘉诚;;工业企业如何节能降耗[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4期
9 ;我区突出“三力”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J];宁波节能;2009年06期
10 刘玮;;从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状况简析节能[J];科技风;2009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虎;曹蓓;;我国工业企业劳动力资源构成的影响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李勇;;上海工业企业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桑金琰;綦振法;张英华;;基于AHP-ANN的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经济效益评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先红;周庆华;;胶州市工业企业的人才状况及对策[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王云中;庄雷;;我国私营工业企业劳动报酬水平及提高幅度研究[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6 江兵;蒋碧希;;合肥市规上工业企业电能投入产出效率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苑安民;钱惠国;张娣;;工业企业与能耗相关的环境负荷模型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剑雯;我省工业企业去年申请专利3765件[N];山西经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实习生 王明杨;北京六环内工业企业将不用煤[N];法制日报;2013年
3 记者 莫瑞宁;5年内二环内将无工业企业[N];西安日报;2011年
4 记者 双燕;重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物流业[N];衢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啸;以科技创新助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N];菏泽日报;2011年
6 李涛;我市特困工业企业脱困工作进展顺利[N];焦作日报;2006年
7 记者 冉瑞成邋实习生 庞洁;重庆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N];经济日报;2008年
8 王玉涛;高密:建言促工业企业节能降耗[N];联合日报;2010年
9 扶沟县政协主席 张七一;关于对产业集聚区用工难问题的调研与思考[N];周口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任奕奕;从培育试点到确立标杆 工业企业应着力创新成果转化[N];中国工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奕捷;工业企业节能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王文春;区域房价差异与工业企业创新行为[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旭;基于DEA的山东省工业企业R&D有效性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吴勇;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张鑫;南京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王中华;辽宁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与条件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5 罗俊燕;工业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孙英瑜;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环境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郭瑜;工业企业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8 尤天龙;包头市工业企业“三废”排放的实证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9 汪亚莉;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中部六省工业企业创新绩效比较分析[D];湖北大学;2013年
10 余雷;工业企业节能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6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08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