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流动及收益——基于CLDS2012年和CLDS2014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6 08:5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巨大变迁,职业流动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常见现象。不断扩大的职业流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对影响职业流动的因素及其后果展开研究。对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城市追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城镇劳动力职业流动率高,换工并不是随机行为,而是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农村户籍、低人力资本、中等收入者、体制外劳动者更容易换工。在控制了职业流动的选择性后,职业流动的收益存在差异:职业流动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对工作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当前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流动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二者互为因果。职业流动一方面深受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收入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职业流动与工作满意度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工作满意度既不是职业流动的主要原因,也不能因职业流动而获得收益。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labor market structure, occupational mobil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hina's labor market. The expanding career mobilit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areer mobi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are studi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urban tracking sample of 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 in 2014, we can find that the current urban labor force occupational mobility rate is high, changing jobs is not random behavior, but has significant selectivity,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low human capital, Middle-income workers are more likely to change jobs outside the system. After controlling the selectivity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the income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is different: occupational mo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incom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current Chinese urban labor marke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om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two are causality. On the one hand, occupational mobilit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income,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income. There is no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mobi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Job satisfaction is neither the main cause of career mobility nor can it benefit from i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类号】: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燕波;知识经济与青年职业流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03期

2 陈成文,刘起军;从职业流动看失业与再就业问题[J];云梦学刊;2001年06期

3 符健春;付萍;;人力资本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社会资本的角色[J];人类工效学;2008年03期

4 周晓桂;;基于经济学视角对社会资本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的分析——以职业流动为例[J];经济问题;2009年12期

5 廖根深;;当代青年职业流动周期的研究——兼论当代中国青年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6 ;鸟式就业[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16期

7 汤无水;;职业流动种种[J];职业教育研究;1992年06期

8 陈珊;职业流动:京城市民心态扫描[J];北京统计;1997年09期

9 朱志胜;纪韶;;职业流动多元化研究的理论架构与实证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年21期

10 李耘;;职业流动:寻找最佳“坐标”[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月萍;;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审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2 王金玲;;沿海地区人口职业流动的性别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张秀梅;吴军;余飞飞;;外来女工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4 唐美玲;;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勇娣;职业流动加快 莫忘理性择业[N];解放日报;2006年

2 记者  戴律国 见习记者 施晨曲;上海首次发布职业流动周期分析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于艳新;职业流动“两高一低”[N];光明日报;2003年

4 中国农村研究网;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N];抚顺日报;2007年

5 记者 励漪;上海人平均四年换一次工作[N];人民日报;2006年

6 郁忠华;上海人平均4年换一次工作[N];工人日报;2006年

7 马中南;沪职业流动加快不容忽视[N];中国企业报;2007年

8 中山大学教授 周大鸣;迁移与立足:新移民的城市认同[N];深圳特区报;2012年

9 郝小奇;别怪年轻人选择“稳定”[N];新农村商报;2012年

10 何一鸣;“鸟式就业”享受流动自由[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晓兰;职业流动视角下的收入决定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世海;两种不同经济类型村庄农民职业流动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3 黄晓波;职业流动中社会资本的效用和局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虹;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状况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5 刘金枚;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王帅;青岛沿海小城镇居民职业流动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白利娜;我国劳动力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孙琪娜;教育与职业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琼如;外来农村妇女职业流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学玲;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职业流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45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145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