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城镇化模式创新与新型农牧区综合体建设研究
[Abstract]:How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ogenous promotion and endogenous lag"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backwar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or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Human resources are not fully released, public services are lacking, social management is loos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spatial structu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has endogenou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nd herdsman settlement area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ception of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 complex with integrated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uch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 complex are analyzed. The target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tourism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form of the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 complex construc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mode for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to promote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F327;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9期
2 熊吉峰;;中部六省与浙江“千强镇”城镇化模式比较[J];调研世界;2007年08期
3 郭强;郭根;;节约型城镇化模式的理论建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规划;2008年11期
5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6 汪立波;;国外城镇化模式纵观[J];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01期
7 郝华勇;;浅论湖北特色的城镇化模式[J];学习月刊;2011年22期
8 冯奎;;西部要走紧凑节约型城镇化模式[J];中关村;2012年08期
9 孔祥云;王小龙;;略论我国农村城镇化模式的选择[J];农村经济;2013年02期
10 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基于规模选择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分析讨论[J];中国土地;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家庭;;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镇化模式的理论阐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2 罗良伟;丁向华;;基于山水城市理论的农村旅游城镇化模式探讨——以藏彝走廊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程大鸣;;新型城镇化模式“合村并城”的理论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严江平;;甘南高原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永涛;湖南城镇化模式初见端倪[N];中国特产报;2012年
2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赵灵敏;要避免拉美城镇化模式[N];华夏时报;2013年
3 CUBN 记者 刘末;加速布局 湖北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4 记者 卢丽涛 实习记者 陈丽娜;中国需借鉴北欧城镇化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发言人 省政协委员 杨光;创建独具特色的辽宁城镇化模式[N];友报;2013年
6 西北大学 郝锐;基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绿色城镇化模式[N];光明日报;2013年
7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执笔 胡少维;建立以民生改善为目的的城镇化模式[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魏后凯;东亚国家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N];人民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龙;延庆:追求绿色城镇化模式[N];中国企业报;2013年
10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区域规划与评估专题研究组 组长 祝宝良 副组长 高辉清 成员 高辉清 胡少维 徐策 郝彦菲 邹士年 朱敏 执笔人 胡少维;城镇化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探索[N];上海证券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红;异地与就地两种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孙倩;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约束下的城镇化模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雪芹;基于可达性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付胜;大城市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谭云俊;甘肃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7 张鑫洋;北京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林莉;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王利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赵西君;基于集群创导的西部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58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45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