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新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ymbol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and a reg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always regarded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task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2012,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 China reached 52.6%, and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land has been converted to non-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number of landless farmer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system,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landless farmers have become landless farmers with no land, no posts in employment and no share of minimum insurance. they live on the edge of the city and become new vulnerable groups, which is a hidden danger affect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Whether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lies in whether the landless peasants can obtain employment smoothly. Employmen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source of life of landless farmers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Urumqi, Changji, Hami and Hotan areas of Xinjiang,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and what kind of employment problems they face, analyzes the deep-seated reasons of landless farmers' employment,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 and gives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landless farmers.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1;F24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刘芬;杨绪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西部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6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苏雪串;;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评析[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锦宜;湘潭市城区农村务工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邹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吉爱香;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锦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岚;浙江省就业结构: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涂珊;农民工进城就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艳磊;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曹利红;深圳市就业容量综合评价[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熳;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框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09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0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