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呈现出迅速崛起的状态,旅游经济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趋势。旅游业属于消费型服务业,凭借其关联度极高、对经济具有强烈带动的特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区域的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战略,探索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运用物理学的耦合理论和评价方法对地理现象的发展演化和格局过程的耦合协调作用进行研究,这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努力方向和任务。陕西省关中五市在全省范围内旅游业、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领先省内其他地区,是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典型区域。深入分析该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客观评价陕西省关中五市的耦合协调水平,总结旅游业和城镇化在不同耦合协调状态下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意见的和建议。本文从物理学中的耦合及耦合协调研究视角出发,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旅游业与城镇化两大系统的耦合及耦合协调关系。首先对旅游业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所涉及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旅游业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作用及原理。其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数据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获取性原则,分别从旅游业和城镇化两个系统确定,其中旅游业包括旅游经济、旅游市场和旅游接待三方面;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和土地四方面。紧接着,分别对旅游业和城镇化进行分析,得出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运用耦合协调的原理对陕西省关中五市的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在对陕西省关中五市2003-2014年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后,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对前文的分析,本文做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本文将此理论应用于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中,一方面从深度上和广度上充实了理论的基础含义,另一方面对陕西省关中五市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具有科学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二,本文从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出发,运用频度统计法,对CNKI数据库里关于旅游业和城镇化的关键词进行筛选排查,最后确定了旅游经济、旅游市场和旅游接待3个方面作为旅游业发展水平测量系统;从人口、经济、社会和土地4个方面将城镇化内涵进行细化;第三,从时空序列方面来看,时间序列方面,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自2003-2014年12年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缓慢,基本保持在1%-5%之间,符合科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的研究时间范围内,有两个特殊时期,即就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和200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时期,旅游业受到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综合收入,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对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形成不利作用。空间层面的分析,空间层面上,各市的平均增长率一直处于正增长趋势,根据耦合协调关系,可以将关中地区分为三种发展类型,即处于发展先进行列的西安市,从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再到中级协调,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失调再到初级协调,发展处于最低阶段的铜川市,从轻度失调到濒临失调协调再到勉强,同等环境下,西安市的耦合协调关系始终处于先进行列,铜川市的耦合协调平均增长率最高。总结来说,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陕西省关中五市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但增幅均小。基于此,要促成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旅游业方面,必须充分挖掘地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吸引力,扩大对旅游景区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进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目标;与此同时,加快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通过城镇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支持旅游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未来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旅游业 城镇化 耦合协调 陕西省关中五市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299.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理论背景13
- 1.1.2 实践背景13-16
- 1.2 研究意义16
- 1.2.1 理论意义16
- 1.2.2 实践意义16
- 1.3 研究方法16-18
- 1.3.1 文献分析法16-17
- 1.3.2 定量分析研究方法17-18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18-26
- 2.1 国内外旅游业与城镇化关系研究18-24
- 2.1.1 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研究18-21
- 2.1.2 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研究21-22
- 2.1.3 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22-23
- 2.1.4 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研究23-24
- 2.2 研究述评24-26
- 2.2.1 从研究区域来看24
- 2.2.2 从研究视角来看24
- 2.2.3 从研究内容来看24
- 2.2.4 从研究方法来看24-26
- 3 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26-32
- 3.1 耦合及耦合协调作用机理26-27
- 3.1.1 耦合内涵26
- 3.1.2 耦合协调作用机制26-27
- 3.2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27-32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29
- 3.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29
-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29-30
- 3.2.4 耦合度评价模型的构建30-31
- 3.2.5 旅游业与城镇化综合值的计算31
- 3.2.6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31-32
- 4 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32-53
-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数据32-37
- 4.1.1 研究对象32-35
- 4.1.2 研究数据35-37
- 4.2 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综合发展评价37-41
- 4.2.1 旅游业指标体系37-38
- 4.2.2 旅游业指标权重的确定38-39
- 4.2.3 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39-41
- 4.3 陕西省关中五市城镇化综合发展评价41-46
- 4.3.1 城镇化指标体系41-42
- 4.3.2 城镇化指标权重的确定42-44
- 4.3.3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44-46
- 4.4 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46-53
- 4.4.1 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度研究46-47
- 4.4.2 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47-53
- 5 陕西省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研究53-57
- 5.1 关中地区综合发展建议53-55
- 5.1.1 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态势53
- 5.1.2 大力促进三产的转型升级53
- 5.1.3 提高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联性53-54
- 5.1.4 加强对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实践研究54
- 5.1.5 促进城区间旅游业与城镇化的有机合作54-55
- 5.2 区域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55-57
- 5.2.1 西安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55
- 5.2.2 宝鸡市等地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55-56
- 5.2.3 铜川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对策56-57
- 6 结论57-60
- 6.1 主要结论57-58
- 6.1.1 耦合理论的深化57
- 6.1.2 指标体系的总结57
- 6.1.3 时空序列上区域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57-58
- 6.2 创新之处58-60
- 6.2.1 指标体系内容选取具有差异性与独特性58-59
- 6.2.2 深化理论研究59
- 6.2.3 与现有研究成果的比较59-60
- 参考文献60-64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长川,钟赛华;利用名湖优势 建设旅游强市──沅江市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经济;1997年12期
2 余绍华;迈向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牟莉娜;我国旅游业扩大开放的效应与前景[J];成都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王斌;可持续旅游业开发中政府应发挥的主导作用[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5 高旭;大力开拓新荣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6 於铀强,吴迪;试论面向21世纪的旅游业投资[J];经济视角;2000年08期
7 刘嘉纬,蒙睿;关于旅游业对西部城市化动力驱动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8 许春晓;旅游业省际网络建设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詹瑛;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J];内蒙古财会;2001年02期
10 朱连理;旅游业强化宣传促销的意义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星;;关于四川藏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洪;;十六大后安徽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邱敏;;六朝历史文化是发展江苏旅游业的重要资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于文萍;;抓住东北亚地区开发机遇,加快农场旅游业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5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安泽;;纵论兴义旅游业发展之路[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绍华;陆浩明;;规划建设福寿养生安居园,推动永福县福寿养生旅游业发展[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廖燕玲;;云南省旅游业开发优势与劣势系统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宝兵;;产业共生机制下安徽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勤;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矛盾与对策[N];甘肃经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郑直;农民进军旅游业大有可为[N];农民日报;2001年
3 徐家军;联合国官员:旅游业开发要谨慎进行[N];华东旅游报;2007年
4 张乐;浙江社会资金大举投入旅游业[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周佳璐;我市举行旅游业发展专题讲座[N];宜春日报;2008年
6 关健鑫;“联姻”金融 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N];证券日报;2008年
7 记者 万川明;把旅游业发展放在更加优先位置 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N];河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玉梅;省无党派人士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把脉”[N];金昌日报;2008年
9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熊元斌 湖北经济学院 蒋昕;发展旅游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在转型升级中推动旅游业大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传忠;旅游业辐射下的农村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徐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琳;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剖乐(DOUANGDY BOUNLUE);老挝旅游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苗苗;远安县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志伟;青州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冯永星;长治市旅游业发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5 许士兵;建湖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周林;旅游业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7 王莹菲;泰国旅游业的国际合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达尼尔;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洪萌;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0 吕娇;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