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和作用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45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杨海宾;吕可文;朱建彬;梁志勇;;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税伟;陈烈;任杰;王山河;;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起源和演变[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4 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5 潘鑫;杨娜;;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问题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马仁锋;刘修通;张新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及其协同机理研究进展[J];创新;2009年09期
7 姚士谋,William Chang,朱振国;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8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9 王蒙徽;;失地农民安置制度演变对城市化空间影响[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10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陶文芳;西安—咸阳地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顾家伟;尼罗河三角洲泻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春林;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构架与实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忠民;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的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白丽月;近二十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春秋;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志建;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梯度”现象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9 胡琳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张菲菲;渭南市城乡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世界五大城市群[J];国土经济;2003年11期
2 刘伯光;成都不能成为城市群的局外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王彦武;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州学刊;2004年05期
4 许叔明;刘静玉;;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清平;王运宝;;谁绊了城市群的脚[J];决策;2006年08期
6 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欧阳\,
本文编号:2544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4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