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制造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效率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西南地区制造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业集聚以其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效应成为地区与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高技术产业以其战略先导性成为地区与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研究西南地区的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效率/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产业集聚与效率/生产率途径,是对相关研究的丰富。文章首先基于EG指数对西南地区20个典型制造业2005-2014年的集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从整体集聚平均值来看,西南地区整体集聚度有小幅下降,各行业间的集聚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具体行业角度的分析表明西南地区在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均有显著集聚。其次,运用产出导向的DEA-BCC模型分析了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总体效率比较低;对效率的分解分析揭示了纯技术效率低是造成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投影分析表明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问题,其中投入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出是西南地区面临的一个挑战。鉴于DEA-BCC只能进行静态效率分析,引入DEA-Malmquist指数法对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动态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14年间,西南地区五大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情况显示其提高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集聚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研究,除产业集聚度外,还选取了研发强度、人员密度与政府支持三个影响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发现产业集聚度与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有较高的关联性,政府支持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具有稳健性,得出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走产业集聚道路的重要启示。文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提出了提高西南地区产业集聚度与高技术产业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EG指数 技术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DEA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276.44;F4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9-18
- 1.2.1 产业集聚9-12
- 1.2.2 产业效率与生产率12-16
- 1.2.3 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及生产率关系16-17
- 1.2.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简评17-18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8-19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技术路线19
- 1.4 可能的创新点19-22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22-34
- 2.1 相关概念22-26
-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22
- 2.1.2 效率的概念22-25
- 2.1.3 生产率的概念25
- 2.1.4 产业集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的关系25-26
- 2.2 研究方法26-34
- 2.2.1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26-28
- 2.2.2 效率的分析方法28-31
- 2.2.3 生产率的计算方法31-34
- 3 西南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的实证分析34-40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34-35
- 3.2 计算结果与分析35-39
- 3.2.1 制造业集聚总体水平分析36-38
- 3.2.2 制造业分行业集聚水平分析38-39
- 3.3 本章小结39-40
- 4 西南地区产业效率实证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40-48
- 4.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42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42-47
- 4.2.1 效率分析43-44
- 4.2.2 投影分析44-47
- 4.3 本章小结47-48
- 5 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产率的关系——基于灰色关联分析48-56
- 5.1 相关因素选择48-49
- 5.2 研究方法49
- 5.3 计算结果与分析49-54
- 5.3.1 产业集聚度与TFP计算结果与分析49-52
- 5.3.2 关联度计算结果与分析52-54
- 5.4 本章小结54-56
- 6 政策建议56-58
- 6.1 提高西南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的建议56-57
- 6.2 提高西南地区高技术产业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建议57-58
- 7 总结与展望58-60
- 致谢60-62
- 参考文献62-70
- 附录70-91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70-71
- B. 论文原始数据7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维新,王茂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3 彭新育,宋雷;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1期
4 樊五勇;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软科学;2000年01期
5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6 路甬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建设创新体系做出新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7 陈谦;;面对“入世”南京高技术产业何去何从[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8 童书兴;入世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2期
9 察志敏,肖云,骞金昌;何谓高技术产业[J];中国统计;2001年09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明年高技术产业确定八大重点[N];法治快报;2006年
2 记者 郑红 通讯员 张伟深;高技术产业:上海经济“火车头”[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超柱 实习生 胡馨婷;高技术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N];嘉兴日报;2006年
4 杨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新成就[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王映;河南首批省级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挂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秦艳贞 余宽平;我市发布第二批60个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项目[N];镇江日报;2010年
7 路向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曾志远 陈志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N];经济日报;2010年
9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新才;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长期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记者 郭晓静;我市高技术产业 迈入发展快车道[N];重庆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闫超;基于耦合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翠红;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小艳;高技术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亚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刘新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朱荷;中国知识资本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雅雯;高新技术产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程度评价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鑫;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杨荣;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西南地区制造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