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6 07:13
【摘要】:在市场竞争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环境下,供应链的协同能够促使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供应链协同效应,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目前,供应链协同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对供应链协同机理、协同度及其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主要由绪论、理论研究、供应链协同模型、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实例分析和结论六个部分构成。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对供应链协同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归纳了本文的创新点。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从供应链内涵、构成及流程的角度对供应链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重点从协同理论、供应链协同内涵、供应链协同层次和供应链协同的作用等角度,对供应链协同理论进行深度评价,并界定了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论文的第三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协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供应链协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了供应链协同机理基础上,本文从节点企业子系统和“五流”子系统的双重视角研究了供应链协同的内涵,进而构建了供应链协同模型。 论文的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供应链协同度的内涵,并根据供应链协同机理和供应链协同模型构建了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根据供应链协同评价模型,选取支配各子系统的序参量分量,然后根据供应链“五流”有序的内涵和影响要素,将这些分量转换为度量“五流”有序的若干指标,并以此构建了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第五部分选取了以沈阳某机床公司为核心企业的机床制造业供应链和以大连某柴油机公司为核心企业的汽车装配业供应链两条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和高层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应的数据,运用评价模型对两条供应链的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模型有效。 论文第六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图文】:

供应链结构,制造商,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可以更有效的对各企业的物流服务进行对接,实现物流的协同,同时也有利于物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供应链的结构表示如图2.1。名圈2.1中的供应链从供应商选择基础原材料如铁矿、石油、木材或粮食等开始,然后原材料供应商根据中间产品制造商的采购订单以及产品的规格说明要求等,将基础原材料转换成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钢板、铝、铜、板材或经过检验的食品原料等。中间产品制造商再根据最终产品制造商的采购订单和产品的规格说明要求等,生产并向最终产品制造商提供中间产品如电线、测量用具、螺钉螺母、纺织品、成型的塑料组件和加工食品等。然后最终产品制造商如IBM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或可口可乐公司等完成产品的最终组装,并将它们提供给批发商或分销商。批发商或分销商再根据自己公司收到的产品订单将这些产品提供给零售商。而零售商接下来将这些产品展示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再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可维护

模型,资源要素,知识流,节点企业


整个供应链能够在某个特定时间、空间下达到特定有序结构。本文从供应链的五个基本流出发,结合供应链协同机理,构建供应链协同模型,如图3.4所示。在该模型中,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通过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的运作来实现的。而节点企业间“流”的运作可看做是两个节点企业内部与该“流”有关的资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这四个流的资源要素直接相互作用,而链上某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流资源要素是通过作用于相邻节点企业来间接作用于其他四流的资源要素的。在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节点企业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下,通过随机的涨落及其关联放大产生供应链系统的序参量(共同决策、信息共享、利益分配),反过来再由序参量支配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的运作,使得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间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的运作达到有序,进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自组织系统实现由无序到有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4;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李宇翔;王寻;;供应链需求信息的信息增量与信息价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2 郝海;时洪浩;;供应商与制造商供应链协同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3 李康,吴育华;发展供应链的协同商务理论[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6年10期

5 张翠华;任金玉;;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协同供应链[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翠华;周红;赵淼;常广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邵晓峰,季建华,黄培清;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赵伟,刘晓冰,许登峰;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J];工业工程;1999年03期

9 董安邦,廖志英;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J];工业工程;2002年05期

10 叶飞帆,华尔天;精益企业理念与精益生产实现模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游佳;网络化制造系统中的物流协同组织与管理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王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孙清华;基于价值网的汽车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仙泽;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朱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及其知识交易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3 林琳;企业战略网络自组织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4 沈才良;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乔湫娟;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模型构建[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1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01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