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01:21
【摘要】: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截至今日,全球经济也没有从危机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是巨大的。金融危机这一名词又一次成为了理论界关心的热点话题,尽管经济波动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大问题,但至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解读金融危机的学说,因此破解金融危机这一世界性难题成为了经济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对金融危机理论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越来越深,相互间形成了一个交织的网络,然而这个巨大的“经济网”至今也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经济治理机制。全球的金融、货币、贸易体系陷入了严重无序的状态,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冲机制,美国华尔街拥有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重要地位,但却不受多边机制的制衡和监管,必然会引发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另外,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有效的“约束”美元,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在1970年瓦解之后,全球经济从一个以实物资产黄金为依托的货币体系,戏剧化、全面地转化为一个没有任何实物为依托的货币体系,美元成为了全世界的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自动调节贸易持续失衡的机制丧失了,美国不用再像以前一样,用黄金支付进口,只须用自己印制的美元输送给主要贸易伙伴就可以了。在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和特别提款权功能处于长期停滞的状态下,国际社会即不能建立“美元纪律”,也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势必使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在全球泛滥。因此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贸易失衡的规模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大量的经常账户赤字,而贸易顺差国也积聚了大量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当这些外汇储备进入顺差国的金融体系时,就等于开启了信用创造的闸门,信用的大量扩张导致顺差国的过度投资现象显现、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信用不可能永无止境的高速增长下去,当信用萎缩时泡沫就会破灭,进而引发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危机、1994年12月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2002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美元在全球泛滥的最终受害者。 另外,顺差国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的呢?他们把这些美元盈余又重新投资于美国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如购买美国的股票、公司债券和美国公债等等,如此巨额的资金回流又造成美国国内经济过热与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现象,把美国的资产价格推高到一个难以维系的水平时,泡沫就会破灭,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例证。所以说信用扩张是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信用紧缩是无法支撑泡沫持续扩大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总而言之,不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上述的一些因素继续存在的话,危机还会重演。对于加入WTO的我国来说,贸易顺差、大量的外汇储备、资产价格过度上涨是近几年来一直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我国也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隐患,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制定出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指引,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防止金融危机这样恶性的事件发生在我国,为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扫清障碍。本文正是带着这一目的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引发我国资产价格过度上涨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对全文的研究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崩溃,文中首先对资产以及资产价格泡沫进行了界定,并运用有效市场理论、资产收益的现值模型、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了资产定价的一般公式,确定了资产的基础价值。同时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噪声交易者泡沫模型论证了资产价格确实存在泡沫化问题。然后对20世纪以来发生的几次大型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回顾,总结出恶性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是各危机发生国均不同程度的经历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膨胀与破裂,泡沫的破灭直接引发了金融危机。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微观层面的因素,如预期和非对称信息,预期和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会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的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评价,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交易行为。另外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因素,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使美元在全球泛滥,使得全球的信用过度扩张;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放松了各国对金融的监管,增加了银行间的竞争,使银行从事了更多的高风险业务,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自由化也使跨国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大量热钱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推动了该国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银行信用的过度扩张增加了货币的供应量,使市场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引发了泡沫的形成与膨胀。最后通过影响泡沫形成的各因素的分析,发现信用扩张是引发泡沫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并运用理论以及历史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验证。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银行的信用扩张与资产价格泡沫间的相互激励机制,本文首先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AG模型分析了银行信贷是如何推动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然后对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如何影响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可行性、信贷的供给、信贷的需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五部分,主要阐述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崩溃是如何引发金融危机的。首先分析了资产价格泡沫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对消费、投资以及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的运行,并指出信用紧缩是引起泡沫破灭的导火索。随后分析了泡沫的破灭是如何引发金融危机的,泡沫的破灭通过使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以及银行的抗兑风波引发了银行业危机,同时泡沫的破灭又缩减了经济中的消费与投资需求,使失业率大幅攀升、市场信心受挫,实体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爆发。最后,本文又对多大程度的泡沫将引发金融危机进行了界定。最后,本为进一步分析了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泡沫波动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政策制定者应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危机发生前如何有效的避免危机的发生,危机发生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 第六部分,对我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特征、价格的走势以及价格上涨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随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泡沫。最终分析了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如何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与膨胀的,连年的外贸顺差使外汇储备大量增加,进而引发了基础货币的扩张和国际热钱的流入,再加上银行信用的大量扩张,使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进而引发了泡沫的形成及膨胀。同时我国的各项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货币的流动性、实体经济的运营模式以及住房市场的供给模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第七部分,针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呈现过热的特征,为保持其稳定持续的增长,减少经济较大幅度的波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防范我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参考。例如,如何有效地规避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以防止主权货币(美元)的全球过度供给,以控制全球信用的过度扩张;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缓解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现状,防止我国的基础货币的过度增长;另外,如何合理的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以有效控制银行信用的过度扩张,加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最后,又分析了如何有效的振兴我国的实体经济,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将大量的资金主动从虚拟经济领域中撤出,吸引到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中,有效的减少泡沫的膨胀。
【图文】:

体系图,股价指数,贸易盈余,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几年里,日本累积的贸易盈余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从而使信用不断扩张,当这些盈余存入银行体系时,货币供给不断扩张,资产价格一路飘升,图3一1显示了日本股市的变化情况。八八 八厂厂 \\\///\厂气丫人、 、 /////___一 ~///~~~~~尸产~~一~’ ---股价数指年份图3一 11968一1997年日本的股价指数(1990年=100)资料来源:IMF

贸易盈余,经常账户,日本,国际储备


信用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研究尽管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大国,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六七十年代的贸易盈余相对较小,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刁‘开始产生大量的贸易及经常账户失衡现象,这个时期日本也开始输出资本,其规模几乎与经常账户的盈余接近,只要资本的流出和经常账户余额的数量相当,该国的整体国际收支水平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这也表示日本拥有的国际储备保持不变。然而,当出口不足以抵消经常账户盈余时就会出现大量盈余,导致国际储备攀升,,日本正是从1985年开始才经历了国际储备的快速攀升。日本从1985年年底开始无法以足够的出口抵消其经常账户的盈余,到了1985年年底国际储备增加了260%。在资金流入该国的数量超过流出的数量时,货币供给在这一时期会加速增长,如图3一2所示。当这些贸易盈余进入日本银行体系时,它就有如高能货币一样进行大规模的信用创造,使得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如图3一3所示的信用迅速扩张的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3.3;F832.51;F22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青;基于VAR模型的银行信贷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37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37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7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