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04:33
【摘要】: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稻谷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甚至是世界粮食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稻谷生产的阶段性波动、大量稻农放弃种植稻谷、稻谷生产者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稻谷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及逐渐恶化,反映了稻谷生产收益的低下和稻农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而导致稻谷生产收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稻谷收购价格的不合理,从而使稻农生产收益得不到保障。稻谷收购价格处于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才能够既保障稻农的收益,也能够使稻谷经销商获得满意的收益?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稻谷产业协调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为完成拟定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1.我国稻谷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及趋势判断。在稻谷生产上分析了稻谷生产的地域分布、稻谷的单产与地区差异、稻谷总产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进口上分析了我国稻谷进口总量与品种结构、进口来源与数量分布、进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国内需求上分析了稻谷的用途结构、需求品种结构、稻谷需求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的库存上分析了我国稻谷库存主体分布、库存的品种结构、库存的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并对我国稻谷供求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 2.我国稻谷价格分类体系分析及稻谷比价与差价关系研究。分析了稻谷政策价与市场价、收购价格与批发价及零售价、现货价与期货价、国内市场价与国际市场价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对稻谷与生产资料、与其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与大米的比价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稻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品种差价及质量差价进行了研究。 3.分析论证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生产及消费的影响。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水平的收购价格对同一层次农户、以及同一水平的收购价格对不同层次农户稻谷种植面积的影响,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单产及稻农收入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种植面积、单产以及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消费者、稻谷加工企业、家禽家畜养殖户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消费总量与结构的影响。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水平的收购价格对稻谷供求变动的影响。 4.稻谷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原因分析。从理论上分析稻谷收购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基础,外部环境及内部作用机制,并建立对数模型分析物质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国内供求关系以及国外稻谷价格变动等主要因素对稻谷收购价格变动的影响方向及强度。 5.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研究。借鉴Gardner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移动模型及McCorriston和Weldegebriel的不完全竞争均衡移动模型,构建稻谷收购价格形成及确定的分析框架,同时借鉴博弈分析中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构建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研究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分析稻农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生产成本对稻农要价的影响,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销售价格、稻谷经销成本对稻谷经销商出价的影响,以及稻谷生产与经销成本、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销售价格对稻谷收购价格的影响。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为 上式中,Pe、Pr分别表示单位稻谷收购价格与稻谷终端销售价格,ACs、ACd分别表示单位稻谷生产与营销成本,ψ、Ψ分别表示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λ表示稻农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1-λ表示稻谷经销商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v表示稻谷交易剩余(v=Pr-ACs-ACd)。 6.市场条件变动情况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研究。以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为基础,分别构建稻谷生产投入品价格、稻谷终端销售价格等单因素变动情况下以及稻谷生产与经销成本、稻谷终端销售价格等多因素交互变动情况下稻谷收购定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市场条件综合变动下稻谷收购价格如何确定。 7.稻谷收购定价实证研究。利用湖北、湖南、重庆三种不同地形区调查数据,对构建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进行验证,并以稻谷生产成本为基础,测算出不同产区以完全成本及非完全成本计算的稻谷理论收购价格区间,并对我国稻谷收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研究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四条结论: 1.我国稻谷供求总体平衡、长期偏紧、品种结构矛盾突出。从稻谷供求关系现状看,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稻谷国内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只有部分年份供求总量失衡,但全国稻谷供需地区间和品种间的不平衡长期存在并有所强化,主要表现为产区库存压力大,销区需求缺口大,籼稻供过于求,而粳稻尤其是优质粳稻供不应求;从稻谷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看,稻谷生产受种植面积减少、水资源匮乏、工业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增加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人口的增长却造成稻米消费刚性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长;由于稻谷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难以消除,从而导致我国稻谷供求必然长期偏紧。 2.我国稻谷收购价格严重偏低,导致稻农生产收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依据调查数据可知,以稻谷完全生产成本计算的稻谷理论收购价格无论是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还是在稻农定价能力大于稻谷经销商或者稻农定价能力小于稻谷经销商的情况下,其都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即使以不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收购价格,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其仍然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在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稻谷收购价格的低估必然导致稻农生产收益的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 3.稻谷生产隐性成本被忽略及稻农弱势交易地位是我国稻谷收购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平原、丘陵、山地稻作区稻谷生产家庭用工成本与自营地租金占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分别高达46.6%、73.2%、80.8%,而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在进行要价和出价决策时,并没有直接将这部分隐形成本纳入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核算范围,从而导致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共同确定的收购价格低于稻农应当获得的理论收购价格,同时单个稻农相对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稻谷经销商,其弱势的价格谈判地位,使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不利于稻农,稻谷交易剩余的分配偏向于稻谷经销商。 4.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是不同产区稻谷生产成本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平原区稻谷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及覆盖面均高于山地及丘陵区,大型机械的使用高度替代劳动力投入,从而使该地区稻谷生产劳动力投入较少,而山地及丘陵区机械化程度较低、覆盖面较窄,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即使使用机械作业也仅限于小型机械,其对劳动力的替代有限,仍然需要匹配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山地及丘陵区稻田细碎化严重,交通条件较差导致其在各个生产环节劳动力投入都远高于平原区,由于不同产区劳动力价格相差较小,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山地稻作区与丘陵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6.5%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山地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3.8%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丘陵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0.7%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 三、创新点 1.对定价模型的改进。本文将稻谷生产及营销成本、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及其收购定价能力纳入到稻谷收购定价模型中,并利用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较之前人只考虑生产及营销成本、收购定价能力的定价模型,本文的定价模型更全面,更具体,更符合实际。 2.研究发现,我国稻谷收购价格严重偏低,稻农弱势交易地位及稻谷生产隐性成本被忽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研究发现,不同产区稻谷生产成本差异来自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劳动力投入越多的产区,生产成本越高,稻农稻谷生产收益越低。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在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稻谷收购价格,保障稻农收益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如何提高稻谷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稻谷生产劳动力成本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3.如何提高稻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平衡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市场地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图文】:

地域分布,稻谷,世界,播种面积


(1)世界稻谷种植的地域分布目前世界稻谷种植以亚洲为主,遍及美洲、非洲、欧洲及大洋洲,亚洲地区以印度和中国为主。2009年全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约为23.84亿亩。亚洲稻谷播种面积约为21.29亿亩,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的89.31%,其中印度播种面积为最大,约为6.6亿亩,占亚洲总播种面积的30.99%,占世界播种面积的27.68%;中国居第二位,播种面积约为4.42亿亩,占亚洲总播种面积的20.78%,,占世界播种面积的18.55%;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柬埔寨、日本也是亚洲稻谷主要的生产国。非洲稻谷播种面积约为1.43亿亩,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的5.99%,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几内亚、埃及、坦桑尼亚。美洲稻谷播种面积约为1.03亿亩,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的4.32%,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南美洲,主要生产国有巴西、美国、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欧洲稻谷播种面积约为0.09亿亩,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的0.38%,其生产主要集中在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希腊、葡萄牙。大洋洲稻谷播种面积约为0.001亿亩,占世界稻谷播种面积的0.01%,其生产主要集中在斐济、澳大利亚。

地域分布,稻谷,播种面积


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总体分布来看,中国稻谷种植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稻区。按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方稻区主要包括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四川、湖北、广东、云南、浙江、福建、贵州、重庆、河南、海南、山东及上海,以种植釉稻为主,釉粳并存。北方稻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天津、甘肃、山西、西藏及北京,基本上种植粳稻。目前,稻谷种植区域以南方为主,2009年南方稻区约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的85.6%,北方稻区约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的14.4%。北方稻区稻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稻区,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的播种面积约占北方稻区的88.6%。南方稻区稻谷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3.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远明;;近期我国稻米市场运行特征分析[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7年01期

2 ;各地报刊文章选登[J];世界农业;1991年06期

3 ;农业部:2004年全国稻谷产量预计增长12%[J];中国稻米;2004年04期

4 王成名,杨善朝;桂林地区稻谷产量的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4年05期

5 应存山;世界稻谷产量现状及需求[J];世界农业;1990年11期

6 王海林;谢云;;四川省2006年稻谷市场走势分析[J];粮食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7 石少龙;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0年06期

8 刘韧,王正友,梁一松;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2004年全球稻谷生产贸易情况的预测[J];中国粮食经济;2005年02期

9 魏世军;关于管理层收购的几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蒙丹;小议MBO中的政府行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平;唐卿雁;;云南稻谷生产现状及展望[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2 孙岩松;;近几年我国稻米生产消费趋势分析[A];第三届全国粳稻米产业大会专集[C];2008年

3 ;前言[A];水稻螟虫灾变规律及治理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所兵;赵凌;朱镇;张亚东;陈涛;林静;王才林;;水稻含eui基因的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株高遗传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谢建华;;水稻生产、市场与技术发展情况的思考[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6 冯小健;;早籼稻价格运行的时间周期分析[A];2009年第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论文集(2)[C];2009年

7 魏晓华;;我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对策[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8 杨新春;袁钊和;;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A];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庄杰云;陈忱;吴季荣;杜景红;范方军;张克勤;樊叶扬;郑康乐;;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谷壳硅含量和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张贵华;;论农产品价值评估中曲线评估法的运用[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林川邋富源朗;吉林省公布稻谷(粳稻)购销政策[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年

2 邱烈金;大米好销有“稻”理[N];粮油市场报;2009年

3 刘秋香;信阳稻谷产量首次突破37亿公斤[N];粮油市场报;2006年

4 郑红明;粳稻北强南弱 籼稻逐渐趋稳[N];粮油市场报;2009年

5 记者张晓黎 袁达 通讯员刘平会;九台 高产水稻增加产值超千万元[N];长春日报;2009年

6 记者 曹梦南;保护稻农利益[N];吉林日报;2008年

7 雪夫;国内稻米市场将步入小幅回调阶段[N];粮油市场报;2005年

8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方伟 张禄祥 万忠 李向伟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王丰;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N];广东科技报;2009年

9 本报特约观察员 申洪源;西南旱情对全国粮情影响有限[N];粮油市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胡斌 于娜;尽早推出稻谷和生猪期货[N];中国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振华;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雪;中国东南地区稻谷产需格局及平衡预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欧阳建勋;辣椒素抗有害生物及在稻谷绿色储藏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曹泽辉;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5 范美蓉;赤泥对污染稻田重金属钝化行为及其肥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邓群钊;中部丘陵地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矛盾问题的系统分析[D];南昌大学;2006年

7 贾彦博;水稻(Oryza sativa L.)钾高效营养的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丹;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李林杰;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进;叶面喷施高效铁肥及田间养分综合管理对水稻籽粒铁富集的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奥;稻谷分程干燥技术及工艺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2 李岩峰;充氮气调稻谷储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元娣;高温高湿处理对新收获稻谷陈化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董瑞婷;稻谷储藏中水分含量与稻谷品质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娜;储藏条件对稻谷陈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文增;不同稻谷、稻壳形态日粮对仔鹅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发育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7

本文编号:2644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44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