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6:58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最重要推动力。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掌握科学技术并使之发挥作用的则是接受一定教育尤其高等教育的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成为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的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只有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保障经济社会持续长久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改善,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而且我国人口众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有限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本文以高等教育生产率为研究对象,以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参考系,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探讨高等教育生产率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构建高等教育生产率研究体系与框架。构建高等教育生产率测度模型,从实证角度测算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并将弹性分析思想融入高等教育生产率变动中,分析高等教育生产率投入要素产出弹性,找出不同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弹性;最后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增长方式优化提出可行性对策。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填补国内在高等教育生产率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构建高等教育生产率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框架;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可行性决策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全文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第三部分为对策研究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本文的基础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对高等教育生产率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和阐述。其中有生产率理论,包括:生产率的定义与发展、生产率的内涵、外延与测度;人力资本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的定义、分类、特征、功能,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理论,包括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征、教育资源配置的概念、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和特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部分。 2.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增长方式的理论研究。首先,介绍教育、高等教育、生产率、教育生产率的基本概念,辨析教育生产率、教育效率、教育收益率的区别和联系;其次,界定高等教育生产率的概念,分析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实质、特点、影响因素;最后,界定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方式的概念,划分高等教育生产率种类。为高等教育生产率测度和投入要素弹性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得出本文的研究观点,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1.遵循高等教育生产率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从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角度,设计高等教育生产率指标体系,选取22个测度指标。以原子论方法为基础,结合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定义,通过加权的方式,将高等教育各个直接产出变量与投入变量汇总成直接产出总指数和投入总指数,然后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出高等教育直接生产率,构建高等教育直接生产率测度模型。以高等教育经费或人力资源作为投入,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或贡献率)作为产出,构建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测度模型。 2.结合1995-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直接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增长率为13.68%,随着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产出水平同样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1.47%。自199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直接生产率波动较大,整体来说,呈先升后降趋势。1995-1999年,高等教育直接生产率不断提高,平均增长率为6%,并在1999年到达最大值。1999年以来,直接高等教育生产率不断下降,从1999年的1.264,下降到2006年的0.805,下降幅度高达50%。 3.运用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计算199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贡献额),结合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测度模型,测算199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1991-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呈上升趋势,期间略有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1991-2008年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0.81%,在我国GDP年均10.91%的增长率中,有0.088个百分点是高等教育贡献的。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绝对值来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提升空间。自1991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波动较大,总体呈增长趋势。1991-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9个百分点,符合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速度偏慢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产出的质量较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科研成果无法有效与社会物质生产相结合,高等教育产出最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从而造成我国高等教育间接生产率偏低。 4.以高等教育人力和资本投入作为生产要素,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作为产出,建立高等教育生产函数,构建高等教育生产率投入要素产出弹性模型。结合1991-2008年相关数据,运用逐步回归(Stepwise)的方法,对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的众多投入要素中,人力投入对高等教育产出及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影响最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对高等教育产出影响都不显著。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产出及高等教育生产率,应以加强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即高校教职工数量为主,以经费投入为辅。 第三部分:对策研究。本文的落脚点,提出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方式优化对策。 本部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转变观念,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具体措施有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观念,树立高等教育产业观,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高等教育市场,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改善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具体措施有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优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拨款模式及管理方式,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民办高等教育;三是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措施有坚持市场经营管理理念,按社会和市场需求办学,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树立效益理财观,优化财力资源管理,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物资资源使用效率;四是适应社会,强化高等教育服务功能,具体措施有提高高等教育产出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教学,确保学生培养质量。 本文的研究尽管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因个人研究能力、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研究时间上的仓促,本文研究的范围还比较狭窄,研究深度还不够,针对高等教育生产率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致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在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方式的判定标准、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内在动力等方面都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林芳;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主成分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7期

2 张男星;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提问?[J];高教探索;2000年03期

3 李孟森;;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教育产业化对国民享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性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6年02期

4 段钢;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才;2003年05期

5 王双库;陈玲;;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探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王逢贤;中国“教育产业化”热点问题的冷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胡四能;;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8 孙秀林;;大学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功能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9 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理念比较及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10 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金剑;生产率增长测算方法的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王海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钱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2 苏蓉;我国高等教育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杨晓凌;制造业生产率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陈志勇;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静;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5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45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