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0-05-29 05:51
【摘要】:住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它为人们遮风挡雨,是人们进行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住房也是商品,并由于其价值巨大且持有成本低,购置住房往往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途径。 从必需品的角度来说,住房问题是人权问题,因而满足居民的居住需要,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是国家的义务。较好地满足和引导居民的住房需求也是一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国家在城市居民住房上的投入,往往与国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比如工业、国防,发生冲突。因此,是否有一个符合人权标准,能够处理好城市住房与其他方面之间矛盾,使居民住房需求得到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满足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意义重大。从商品的角度说,住房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一项产业。住房产业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有突出贡献,因而格外受到关注和期待。但是,过分强调住房的商品属性,把住房供给当成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带来灾难性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城市住房问题的根源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早在19世纪,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就经历过城市住房短缺的阵痛。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解决住房短缺的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新中国的建立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开始。建国以来,虽然党和政府制定和改革了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力图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但是城市住房问题依然严峻,并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今天,我国城市住房问题已成为从百姓到官员,从民间到学界,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关于住房的国家义务和住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一直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也缺少有正确价值观指导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也一直被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历史梳理,探究制度变迁背后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总结各时期制度的利弊得失,考察国外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和经验教训,进而重构我国住房供给制度的目标和原则,指导城市住房问题的解决,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介绍研究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另外,,引言部分对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概念和内容做了界定,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第一章至第四章是对建国以来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历史梳理,介绍各时期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第一章:介绍建国初期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建国伊始,城市住房严重短缺,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缓解城市住房短缺问题,政府没收、接收了封建和帝国主义性质的城市房地产,对城市私有房地产实行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公有化政策,城市公有房地产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顺应建设生产城市的要求,我国建立了国家主导的城市住房投资建设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 第二章:介绍工业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工业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种价值理念和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城市住房建设为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文革期间,我国城市住房建设一度停滞,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才有所恢复。 第三章:介绍改革开放后至1998年金融危机前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改革开放后,面对城市居住水平下降、难以承受的财政压力和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关于住房属性和建筑业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现实压力和新观念的推动下,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启动,城市住房投资建设主体日益多元,住房商品化试点开展。80年代初,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稳定金融的经济政策的确立,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新的合作建房模式,土地有偿供给制度确立。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由实物福利分配逐步向货币分配转变。 第四章:介绍自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1998年,为减少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城市住房货币分配制度正式确立,住房的实物福利分配停止。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的建立让中国经济安全度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来袭,为防止经济下滑,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城市住房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城市住房又一次为经济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城市住房进入频繁调控阶段。2008年,为了应付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促进经济增长,一度紧缩的房地产政策转变为扩张型政策,以促进城市住房投资、建设和交易。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又一次救中国经济于水火之中。随着城市住房领域矛盾的尖锐化,2009年后,中央逐渐认识到保障房建设的重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第五章: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变迁进行总体考察。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本章概括了建国至今我国关于城市住房的价值观的变迁过程、城市住房问题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和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国外环境等现实因素的变化,与住房制度有关的价值观也呈现一个由“政治”向“经济”,由“生产”向“生活”,由“居者有其屋”到“住有所居”,由“住房通过商品市场解决”向“逐步重视保障”的不断修正过程。在城市住房问题上,各利益主体,中央和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城市居民,存在多元利益诉求,需要寻找一个各方接受的,相对公平的方法或者平台来完成博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基于对城市住房所持的价值观念,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一直是在政治经济现实条件的变化、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变革、国外经济形势变幻的夹缝中进行的,住房供给制度几乎完全成为配合完成其他政治经济目标的配角,其本身的制度目的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第六章:介绍国外住房供给制度。本章选取德国和美国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两国住房供给制度变迁的过程、具体制度和经验教训,以期给我国住房供给制度的制定提供启示。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住房供给制度,而美国因住房金融制度引发的次贷危机更值得我们在当下进行深思。 第七章:对何为正义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探寻。本章先从人权和法的价值两个维度探讨什么是正义的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接下来讨论了城市住房供给制度与社会的关系;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正义的住房供给制度应该是一个符合人权标准,促进人人拥有平等的住房权利,禁止政府侵犯住房权利,满足人的安全、平等、自由和效率要求的法律制度。作为一个正义的住房供给制度,应该坚持其本身的法律精神、原则和内容,不能过分被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第八章:构建我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目标和原则。首先,本章对当前住房领域中人们困惑的几个问题做了回应,明确了“住房供给制度的前提是城市土地公有制”,“住房制度改革不能倒退”,“国家必须干预城市住房供给”三个问题。然后,本章提出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居民居住需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此目标的实现方式是保证居民“住有所居”,城市住房供给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商品房为辅;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应坚持最低保障原则、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3.3;D922.18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欣;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王贞;政府责任视角下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3 张钰坤;租赁型保障房建设配建模式风险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永伟;西安城市化的住房建设响应[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6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86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