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在城乡关系上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2 17:16
【摘要】:福柯强调:20世纪直至21世纪,都应该是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崛起乃至勃兴的时代。不同的研究思维推动了“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的矛盾凸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应该突出空间论域的学术地位的时候了。然而,学术界在评论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时面临是非两难悖境:在一方面,贯穿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一生的红线是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以及影响阶级力量变化的一切社会变量,社会空间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主题对象。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范式和叙述方式多是以时间为主线,空间多是处于第二位的。另外一方面,马克思确实又在《博士论文》、《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资本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中不仅密切关注了自然哲学中的空间问题,而且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是怎样用时间消灭空间,产生时空压缩和资本的全球空间霸权。最终资本主义工业化催生了迅猛的城镇化,人口、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社会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关系产生了全球化的转型。 因此,本论文的一个重大理论任务是在文献综述和文本研究基础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这是本论文的基础章节第一、二、三章所完成的工作。第一章绪论扼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是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综述,主要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学界对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关系,先以文本研究的方式系统梳理了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相关论述,主要涉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的《中央要有权威》等经典著作和论述,然后以此理论审视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理当展示它的当代价值。为此,本论文以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城乡关系”为理论与现实的衔接章节,在本章第二节里讨论了我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社会空间特征以及新型城乡关系内涵并将当前重大现实问题—城乡关系解构为日常生活空间、资本空间、权力空间、流动空间四个研究单元。核心章节第四、五、六、七章借鉴马克思主义分析维度,分别对上述四个研究单元内各自内含的若干重点考察对象以及成都市的相关案例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分析,每一章的内部结构是:城乡关系本体论——城乡关系的型态——城乡关系的优化策略。本文的第八章对第四、五、六、七章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四个子空间在形式上是单列的,在内在逻辑上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沟通它们的红线就是对空间正义的追求,而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又是以公民社会的建设为逻辑前提的。 在第九章中,本文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以下结论: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已经发展成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应该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并占据重要地位。社会空间理论对于二元城乡关系走向融合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和阐释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缘于城乡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社会空间的整合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思想条件。和谐的城乡关系型态是城乡社会空间的融合,社会空间理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空间正义的实现。 本文力争在研究视角、论证方法、机制揭示方面有所创新: 1.在研究视角的创新上:本文从文本研究出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并以此理论剖析当前城乡关系变迁,将城乡关系解构为日常生活空间、资本空间、权力空间、流动空间。重点考察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社会空间关系走向融洽,开辟城乡关系研究的全新视角; 2.在论证方法的创新上:本文采用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与导师合作发表的《成都市新都区2008年民生民意调查报告》、《城乡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均衡研究》、《成都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十二·五”研究报告》等课题成果的相关调查和分析,用数据说话,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强大阐释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证之风,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坚实的现实土壤之上。 3.在机制揭示的创新上:在空间的作用机制中,主体是各个研究对象的理论生成和理论内在的发生作用机理,客体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城乡关系,现实的根基是成都市的相关案例。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反映出社会空间理论在城乡关系上的作用规律,便于我们研究空间治理的优化策略,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创新探索。
【图文】:

趋势图,社会空间,学术,趋势


”在以往空间想象缺失的背景下,在分析时间、空间、社会存在三之间的辩证关系时需要突出强调空间化的理论视域。学界对于空间理论的热情经由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升级到空间挖掘的层面。如图 2-1 所示,自 2005 年以来围绕社会空间研究,空间诗学、空间叙事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蓬勃兴起图中 A 点代表吴启焰于 1999 年在《城市规划汇刊》第 3 期发表的《城市社会空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18],文章“注意本领域的发展和新动向,从社会空统一体理论入手,,将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归纳为社会结构分异、居民感知与行为空间分异、组织的空间分异等方面”,[18]被学界引用 27 次;B 点代表潘泽泉于 20年在《社会科学》第 1 期发表的《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费的社会学分析》[19],文章认为:“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满足本体性安全需要、城市发展的逻辑、市场的空间偏好等因素,带来了城市社会空间消费的化、空间的隔离及其生产与再生产,加剧了传统城市社区原初归依情感和心理磨损和销蚀,加剧了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贫困。”[19]被学界引用 7 次。在 2005 以后,社会空间研究持续升温。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主要由西方新克思主义、台湾学界、中国大陆学界组成。

空间图,过程图,社会空间,学报


为社会空间的专业实践者,陈志梧先生不仅在意空间质再造的社会变化过程。毫无疑问,陈志梧先生严谨成就以及社会空间理论的实践应用足以为我辈所尊崇区建设和社会建筑的“参与式”理念与我们当前所提”的城乡一体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他的生命虽然象的学术影响仍将延续,他的原创和译著仍将焕发持久水区新北市红树林开展知性之旅生态史迹活动时,均为“志梧桥”,以纪念他的生态环境理念。维基百科响台湾的 200 人物之一。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学报露,该学报将于 2011 年 12 月第 18 期出版专栏纪念陈会空间研究与陈志梧的研究空间》有幸入选,正在加九教授、郭文亮教授合著之《查理·摩尔后现代主义空对他的评价吧:“他的著作,并非一个未经事故无思于一博学沉思、且负责任的建筑师所有。他身为一位,而非一位无羁绊的艺术家。”[42]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3;A81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戴_g;空间批评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93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93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