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率管理策略对FF五因子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4 09:56
【摘要】:风险和收益是金融史上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传统理论一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而近期以来,却不断有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持相反的论点。基于风险与收益的非正相关性,Moreira和Muir(2017)提出波动率管理策略,在波动率大时减少风险敞口,波动率小时增加风险敞口。该策略在美国、英国和挪威市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尝试基于FF五因子实行波动率管理策略,从而检验其在A股市场的有效性。首先,本文通过GRS检验、分组时序回归和构建量化组合的方法验证FF五因子模型在A股市场的解释力。实证表明,从具体因子来看,市场因子和规模因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价值因子和盈利因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投资因子解释力一般。从模型的解释力来看,五因子模型对A股股票组合超额收益率的解释力较弱,甚至不如三因子模型。其次,本文分别在单因子和多因子的环境下构造波动率管理组合,以检验波动率管理对FF五因子是否存在优化效果。从单因子与改进因子的时序回归结果来看,市场因子、规模因子、盈利因子和投资因子经管理后较原因子产生了阿尔法收益,但结果并不显著,而价值因子经管理后效果反而不如原因子。从量化策略优化的结果来看,经波动率管理后的策略较之原策略,年化收益率超出2.4%,阿尔法收益超出1.5%,?降低了10%,夏普比率提升了6%,信息比率提升了10%,最大回撤降低了5%。不管从风险和收益指标评价,均优于原策略,但改进效果比较有限。随后,本文又进行了相关的拓展检验,实证结果也支持该结论。因此,我们认为波动率管理策略在A股适用性并不强。最后,本文尝试从经验层面对前述实证结果进行解释,A股由于特定“壳污染”问题,小市值效应十分突出,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超额收益均来自小市值股票。而小市值股票的波动率较大,经波动率管理后必然会减少小市值股的持仓比重,从而难以产生更高的超额收益。
【图文】: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了更直观地看清因子收益率,我们以第一个月为基准,依照每个月的因子收益率算出各因子的“累积净值曲线”,如图3-1所示。其中,市场因子(MKT)的净值2008-2015年比较稳定,2015-2018年略有下降。规模因子(SMB)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2014-2017年,,增长速度极快。表明我国A股市场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大部分超额收益来自小市值股票。估值因子(HML)也是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14-17年增长速度加快。盈利因子(RMW)2008-2015年保持平稳态势,2015-2018年稳中有升。投资因子(CMA)2008-2014年的净值稳中有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为了更直观的比较股票组合收益率的变动趋势,我们将上述表格制成柱状图。首先,从横向数据来看,图3-2、图3-3、图3-4均反映了一个共性的现象,即规模越小的股票组合收益率越大。这说明A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小市值股票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从纵向数据来看,从图3-2中我们可以发现,纵向的数据呈现递增的趋势,即估值越大的股票组合收益率越高,说明A股市场存在一定的价值效应。从图3-3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列和最后一列数据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中间3列数据变化不太明显。从图3-4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向数据没有明显规律性。综上,从直观上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51;F224
【图文】: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了更直观地看清因子收益率,我们以第一个月为基准,依照每个月的因子收益率算出各因子的“累积净值曲线”,如图3-1所示。其中,市场因子(MKT)的净值2008-2015年比较稳定,2015-2018年略有下降。规模因子(SMB)增长势头强劲,特别是2014-2017年,,增长速度极快。表明我国A股市场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大部分超额收益来自小市值股票。估值因子(HML)也是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14-17年增长速度加快。盈利因子(RMW)2008-2015年保持平稳态势,2015-2018年稳中有升。投资因子(CMA)2008-2014年的净值稳中有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为了更直观的比较股票组合收益率的变动趋势,我们将上述表格制成柱状图。首先,从横向数据来看,图3-2、图3-3、图3-4均反映了一个共性的现象,即规模越小的股票组合收益率越大。这说明A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小市值股票更容易获得超额收益。从纵向数据来看,从图3-2中我们可以发现,纵向的数据呈现递增的趋势,即估值越大的股票组合收益率越高,说明A股市场存在一定的价值效应。从图3-3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列和最后一列数据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中间3列数据变化不太明显。从图3-4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向数据没有明显规律性。综上,从直观上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51;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学辉;范凤霞;袁学武;刘娜;柳建设;;高效混合菌群FF的筛选及其对活性黑5的脱色作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2 姚运萍;贾常俊;张育斌;;基于FF现场总线的塔式立体车库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0年02期
3 魏华;;FF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甲醇项目中的工程设计及安装调试经验总结[J];石油化工自动化;2007年06期
4 郝晓弘,徐维涛,马炜;基于FF协议智能变送器的设计与开发[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3年05期
5 冯晋中,冯冬芹,黄文君,金建祥;FF中虚拟现场设备模型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3年11期
6 徐愉,魏玮,石道钧,栾京海,郑广霖,徐国
本文编号:2696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9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