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15:45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2012年中国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对煤炭的消费量更是达到了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近一半水平,而同期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却远低于能源消费总量,特别是石油,中国石油消费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进口,可见中国能源消费缺口较大。另外,根据BP能源年鉴中国化石能源数据,中国煤碳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三位,而消费量则为世界第一位,储采比为31;中国石油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14位,而消费量为世界第二位,储采比为11.4;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13位,而消费量为世界第4位,储产比为28.9。可见,中国煤碳、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的均存在开采和消费过度的问题。如果未来中国化石能源没有大规模新探明储量,那么中国必须通过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并试图降低能源消费来解决能源供需矛盾问题。 本文应用因素分解分析方法,基于1997-20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根据能源消费特点和所适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将中国能源消费划分为商用能源消费和民用能源消费分别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国商用能源消费问题方面,本文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1997-2007年期间中国商用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能源强度效用、里昂惕夫效用、产业结构效用、增长结构效用和经济增长效用五大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中国商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里昂惕夫效用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由于中间产出比重的提高造成的,进一步分析,本文认为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是中国商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的能源密集化促使中国商用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增长结构效用是指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研究表明消费比重的降低和投资与出口比重的上升对于中国商用能源消费的增长起到了持续的推动作用。在影响中国商用能源消费的储多因素中,只有能源强度效用对中国商用能源消费起到了抑制作用,并且作用效果持续、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对中国商用能源消费进行结构分解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又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未来十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未来影响中国商用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不进行有效调整,仍保持原有趋势继续发展,那么到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3.24亿吨标准煤,为2007年该数字的2.13倍。而如果未来中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产能过剩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投资比重下降消费比重上升、经济增长实际速度控制在5%的水平,那么到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6.93亿吨标准煤,为2007年该数字的67.8%。 在研究中国民用能源消费问题方面,本文采用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将2002-2010年期间中国民用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能源结构效用、人口增长效用、住房面积效用和家用电器能源需求效用四种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用电器能源需求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是中国民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的增长对中国民用能源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但非常稳定,能源结构变动对中国民用能源消费增长的作用很小,但同样是正向作用。首先,能源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煤的消费比重下降和生物质能源的消费比重上升,由于生物质能源的燃烧效率远低于煤炭,所以能源消费总量会有所上升。其次,中国人口稳定的增长必将导致中国民用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第三,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必将造成取暖、制冷、照明等能源消费的增长。最后,家用电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原因在于家用电器保有量的不断增长、使用时长的不断增加。根据本文预测结果,到2020年,中国家用电器保有量将会持续增长,但是随着中国家用电器保有量饱和度的提高,中国家用电器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家用电器的单位能耗会有所下降,如果中国家用电器的单位能耗每年降低2%,则中国家用电器能源消费仍然会保持增长,只有当中国家用电器的单位能耗每年降低超过3.45%时,到2020年以前,中国家用电器能源消费量才会有所下降。 最后,本文在对中国商用能源和民用能源消费增长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长结构、控制经济增长、改善能源结构和减少家用电能耗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的政策建议。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应制定合理的能源价格体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标;在减少产能过剩方面,应增加消费、减少投资,鼓励竞争、优胜劣汰,严控进入标准、发布产业信息;在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该优先发展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产业,重点发展轻工业,根据区域特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增加消费控制投资方面,应该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增长方面,,应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平衡经济增长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优化民用能源结构方面,应对目前占中国民用能源最大比重的生物质能进行转化,对秸秆等生物质能进行热解、气化和液化等处理,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沼气、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等能源形式。在控制家用电器能源消耗方面,应通过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生产更为节能源家用电器,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更多的节能产品;调整现有以旧换新政策,加速高能耗旧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提高中国家用电器总体能效水平。
【图文】:
图 1.4 论文研究结构框图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能源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还应用了能源转型理论。从整体上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具体到局部,在对商用能源消费问题进行研究时,本文采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和情景模拟预测方法;在对民用能源消费问题进行研究时本文采用了指数分解分析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和罗杰斯回归分析法(Logistic regression)。
图 2.1 预算曲线(黑色)和效用曲线(彩色)当能源价格提高到每单位 10 元,而其它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只10 个单位的能源或 5 个单位的其它商品,或者是能源与其它商品的某一组合。章上面介绍的模型,能源价格变化后的最优组合将变为消费 5 个单位的能源和单位的其它商品。将不同的能源价格与其所对应的能源需求量所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形向右下方倾斜的能源需求曲线。针对某一特定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实际上是个商品需求的总和,而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也在保持其它决策要素不变的情况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所形成的曲线。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问题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者理论是用于决定生产要素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以用一种投入要素来代替另一种投入要素,生产者会试图寻找一种多种投入要组合状态,从而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它商品 X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6
本文编号:2704903
【图文】:
图 1.4 论文研究结构框图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能源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还应用了能源转型理论。从整体上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具体到局部,在对商用能源消费问题进行研究时,本文采用了投入产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结构分解分析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和情景模拟预测方法;在对民用能源消费问题进行研究时本文采用了指数分解分析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和罗杰斯回归分析法(Logistic regression)。
图 2.1 预算曲线(黑色)和效用曲线(彩色)当能源价格提高到每单位 10 元,而其它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消费者只10 个单位的能源或 5 个单位的其它商品,或者是能源与其它商品的某一组合。章上面介绍的模型,能源价格变化后的最优组合将变为消费 5 个单位的能源和单位的其它商品。将不同的能源价格与其所对应的能源需求量所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形向右下方倾斜的能源需求曲线。针对某一特定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实际上是个商品需求的总和,而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也在保持其它决策要素不变的情况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所形成的曲线。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问题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者理论是用于决定生产要素的需求。在生产过程中以用一种投入要素来代替另一种投入要素,生产者会试图寻找一种多种投入要组合状态,从而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它商品 X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崔和瑞;王娣;;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金忠义;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研究[J];财经研究;1993年02期
4 张志良;甘肃人口增长对能源与环境的压力及其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年02期
5 伊利莎白·马歇尔;从世界能源经济角度看中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J];管理世界;1990年03期
6 陈首丽;马立平;;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效应的统计分析[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7 魏一鸣,吴刚,刘兰翠,范英;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8 何凌云;薛永刚;;要素价格变动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年03期
9 邓玉勇;杜铭华;雷仲敏;;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张伟;张金锁;邹绍辉;许建;;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本文编号:2704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04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