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03:30
【摘要】:土地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和空间载体,也是支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也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给城市土地资源带来一定的压力,导致土地供需矛盾问题加剧。基于此,探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在健康可持续的背景下实现二者的有序发展。河南省位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带,负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研究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首先概述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筛选20个指标建立综合测评体系;其次,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8-2016年间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研究,并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可视化技术与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特征以及空间聚类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的以下结论:首先,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相对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1年处于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阶段,2012-2014年处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阶段,2015-2016年处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相对滞后阶段。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各个子系统看,大体上均处于上升态势,但发展却不平衡。其次,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动态变化分析:二者的耦合度在2008年明显上升,在2009-2016年间大体呈平稳态势,其中2008年属于低水平耦合状态,2009-2016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1192-0.6607之间,协调程度历经了6个发展阶段,即重度、中度、轻度、濒临失调状态以及勉强、初级协调状态。然后,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空间特征分析:2016年18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即基于各自的地理位置表现为西北地区高于东南地区的发展格局;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呈现先逐渐集聚后随机分布的态势,空间聚类性先增大后减小;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2012、2016年高值集聚地区(HH)分别为郑州、焦作,2012年低值集聚地区(LL)有周口、驻马店和商丘。最后,本文基于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优化河南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以促进河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文】:

河南省,政区,山西,河北


河北、山西相接。截止2017年末,省域土地面积达到16.7万km2,在全国各省市逡逑土地面积排名中位列第17[55]。其下辖郑州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具逡逑体分布如图3.1所示。逡逑3.1.2自然地理状况逡逑(1)地形地貌逡逑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与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地域带,地形地貌有着明显的特逡逑色,第一,地势在东西两个方向上有着显著差异,呈“西高东低”态势;第二,全逡逑省涵盖的地貌特征齐全,且地形较为特殊、复杂,有山地、平原及丘陵等,而这样逡逑13逡逑

结构图,河南省,结构图,土地面积


_ii_i逡逑图3.1河南省彳于政区划图逡逑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域,东临山东、安徽,西毗陕西,南邻湖北,北部与逡逑河北、山西相接。截止2017年末,省域土地面积达到16.7万km2,在全国各省市逡逑土地面积排名中位列第17[55]。其下辖郑州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具逡逑体分布如图3.1所示。逡逑3.1.2自然地理状况逡逑(1)地形地貌逡逑河南省位于我国第二与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地域带,地形地貌有着明显的特逡逑色,第一,,地势在东西两个方向上有着显著差异,呈“西高东低”态势;第二,全逡逑省涵盖的地貌特征齐全,且地形较为特殊、复杂,有山地、平原及丘陵等,而这样逡逑1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99.23;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乃先;白永平;左京平;周鹏;张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陕甘宁27个城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6期

2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4 李茜;胡昊;李名升;张殷俊;宋金平;张建辉;张凤英;;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5年07期

5 王际宇;易丹辉;郭丽环;;中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06期

6 彭冲;陈乐一;韩峰;;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演变及关系[J];地理研究;2014年11期

7 刘莹;王文军;;城市化概念辨析与路径选择[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张明斗;莫冬燕;;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4年01期

9 郑华伟;丑建立;刘友兆;;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10 李永乐;吴群;舒帮荣;;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尧;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东阳;辽宁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2 吴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刘善开;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园园;长春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傅玲;重庆城市土地供需分析及其用地效益综合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5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05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