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01.2;F224
【图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 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处理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文的研究区域是典型性矿业城市河北省武安市。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经 113°45’至 114°22’,北纬 36°28’至 37°01’,东邻邯郸市、永年县,以紫金山为县、峰峰矿区,以鼓山、天井寨山、南大垴为界;西倚涉县、山西左权县,以寿山、青崖寨为界;北连邢台沙河市,以摩天岭、梅龟寨、皇母山为界,地势,四面环山,中部丘陵(图 2-1)。
为m:河出境处。地势西北部最高,山峰险峻,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高峰青崖寨海拔1898m(图 2-2);西部、西南部、北部岗峦层叠,构成山乡;南部鼓山耸立,海拔 891m,成天然屏障;东部紫金山绵延,巡通边境。唯中部少崇山,形成局部小平原,称武安盆地,但间有丘陵起伏,且沟壑纵横,最低处为m:河出口处,海拔仅 78m。全县地形可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及盆地三大类型:中低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海拔 600m~1898m,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29.7%。主要分布在管陶镇、阳邑镇、矿山镇等乡(镇),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和砂岩等。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和中间部分地带,海拔 300m~930m,面积占总面积的 45%。主要分布在马家庄乡、冶陶镇、磁山镇的南部。岩石主要为石灰岩、砂页岩、泥质页岩、泥质灰岩、花岗岩类等,还有第四纪以前的古洪积物分布。随着地壳的运动和水土冲刷,形成了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同的岗丘。盆地:海拔约为 78m~200m 左右,主要分布于武安镇、宋二庄、西土山乡、康二城镇、北安乐乡等乡(镇)。全县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25.3%,多为第四纪风成黄土覆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飞;张平宇;;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2期
2 卫建军;李新平;杨勤科;梁伟;;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与退耕还林时空变化研究——以延河流域下游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2期
3 ;土地资源[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6年01期
4 李仁东,程学军,隋晓丽;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4期
5 陈松林;施明乐;;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科技资讯;2007年34期
6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7 柳长顺,齐实;西吉县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2期
8 马安青,王彦丽,陈东景,王建华;黄土高原陇东地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9 王凌,李秀珍,郭笃发;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王鹏,黄贤金,杨肇卫;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志坤;姜良美;全斌;;“两型社会”建设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国良;高小红;亢健;邹婵;;基于遥感和GIS的北川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张轶秀;千怀遂;;广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李昱;张弛;周惠成;沈必成;;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5 蒲雯;张超;杨建宇;;基于CA复合模型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6 肖瑶;王艳慧;尹川;;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7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晶;曹明明;;咸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鹤饶;郑新奇;曹新;;基于CA-Markov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韩华丽;朱玉碧;杨子生;赵乔贵;杨兴杰;;中国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西南中低山盆谷区近八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潞西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许光辉;河北摸底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张维宸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优化结构促碳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 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 朱训;21世纪中国矿业城市形势与发展战略思考[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 肖春泉;有序化发展矿业城市[N];中国矿业报;2002年
5 记者 李斌;我国部分矿业城市后备资源不足[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丁志平;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模式[N];乌海日报;2011年
7 胡魁;落实三十八号文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张士龙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浅析矿业城市的“再城市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9 唐献民;矿业城市持续发展关键在资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10 张丽莉;中矿联举行矿业城市工委会工作座谈会[N];长白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丁轩;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海林;安徽杭埠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10 李向军;遥感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奇峰;松嫩平原典型荒漠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美香;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杨咙霏;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漫;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6 姜宁宁;基于GIS的渭北旱塬LUCC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焦红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子龙;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毅娜;兰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发展相互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余正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地形和行政中心对其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18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1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