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20:00
【摘要】: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发展影响最大的地域演变过程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了巨大进步,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然而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我国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十分必要。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研究较多,国内对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研究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元两元到多元等几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研究也逐渐出现。本论文将区域一体化与城镇化相联系,对城镇化机制研究进一步具体化。同时以我国区域一体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实例,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机制与路径进行研究,为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本文在分析总结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区域一体化对城镇化的影响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间接推进城镇化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三种主要形式,分为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一体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其影响的众多要素为城镇化发展动力,基本包括产业发展、空间演化、人口变化和其他因素,在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方面影响城镇化进程。通过这些具体的影响因素,区域一体化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影响要素的作用,城镇化也对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 同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和一体化的基本态势。即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城镇最密集的区域,也是我国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五个层次城市规模等级序列,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各自城镇化进程也各有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由来已久,一体化水平较高。上海世博会举办后,在二省一市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各职能部门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四个层面合作的基础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共同市场合作、区域产业联动、信息传导和环境质量监测联动等方面的区域合作更加密切,在平台建设和专题合作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合作范围更加广泛。 进一步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长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基本态势:以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综合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以无锡、南通、常州等城市为代表的苏中、苏南城市板块,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综合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徐州、连云港、盐城为代表的苏北板块发展略逊于苏南,基础相对薄弱,综合城镇化水平一般。以绍兴、嘉兴等城市为代表的浙江中等发达城市板块,经济实力较强,市场经济发育完善,城镇化进程稳健。以丽水、衢州为代表的浙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 最后提出推进长三角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即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在区域规划建设、区域产业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融资、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发挥一体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提高地区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路径与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一是产业城镇化方面,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政策和城乡融资一体化政策;二是土地城镇化方面,主要包括区域规划建设一体化政策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政策;三是人口城镇化方面,主要包括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一体化政策。 本论文通过九章内容的论述,对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机制与路径加以阐述。前四章为理论篇,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归纳,结合国内外城镇化和一体化的现状与特点,总结分析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机制,提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丰富我国城镇化机制研究。第五章至第八章为实证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基本概况和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论述,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明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同时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最后一章总结概述全文的主要结论。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依据,首先本文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城镇化机制与路径的研究背景,论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接下来论文对城市、城镇化、区域一体化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辨析。最后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二章介绍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相关的理论综述。首先对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整理与城镇化和一体化相关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典型地区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现状与经验。本章首先对国内外城镇化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国外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政策经验,同时对国内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对国内外区域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国内外是城市群一体化模式,为城镇化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 第四章首先总结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机制,城镇化机制大致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多元动力模式、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模式等几个阶段。接下来根据城镇化的内涵,通过产业发展、空间演化、人口变化和其他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机制研究,即区域一体化通过各种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城镇化的过程。 第五章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基本概况。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总结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两省一市的城镇化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存在上海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三个二级城市群布局进行分析。 第六章对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由于长三角地区区域之间的合作由来己久,经历了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合作与发展始终是长三角地区的主流。 第七章利用历年来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统计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区域发展中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的相互关系,明确区域一体化对城镇化机制的影响作用。 第八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分析,提出促进城镇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区域一体化过程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影响显著,是地区城镇化重要的推动力之一,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是促进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一体化对产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三方面的影响,促进地区城镇化合理发展,为本地区及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最后一章为主要结论结论和展望,对前述的八部分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本文的五个主要结论,进一步总结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9.2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昌瑜;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郊区城镇土地利用增长及其空间耦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俞琦;中国全域城市化理论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24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24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