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昆明市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07:39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历程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变化的集中反映,对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城市内部的重要地理要素的变化情况。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一般的几何方法很难全面客观的描述其形态特征。分形几何学为解决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所呈现的自相似性,也为运用分形方法解决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可能。昆明市作为典型的西南高原型城市,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城市类型,利用分形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拨开被复杂外表覆盖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揭示其内在演变特征和规律。文章在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ArcGIS平台对2002、2009、2017年昆明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得到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业物流仓储、商业、绿地与广场的5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矢量图和栅格图集;以解译成果为基础,对昆明三个时期下的城市形态进行分形研究,采用盒维数对城市边界进行分析,揭示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运用盒维数、半径维数分析不同时期下城市功能用地的分形状态,同时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功能用地的空间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昆明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演变规律;最后,基于上述成果,分析昆明城市总体发展形态和土地利用分类空间形态分形特征的演化机理及动力机制,结合相关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得到的结论如下:1.利用分形模型对高原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研究是可行的。本文通过对昆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符合分形负幂律,这充分证明分形模型在高原型城市的形态研究方面也是切实可行的。2.昆明市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规律符合分维包容原理。研究中昆明城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自相似性和自组织优化趋势。城市边界和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维数变化表现出昆明城市总体和局部、外部和内部都在“有序”和“混沌”状态下螺旋式上升发展。三期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测算的分维值均大于各类职能用地的分维值,符合城市形态的分维包容原理。3.昆明市城市形态逐步有序化,但仍未达到合理城市形态。利用分形理论中盒维数对昆明市城市边界进行分维测算,结合昆明市近15年的发展历程,综合全面地分析了昆明市城市形态的分形特征,盒维数三年的变化为1.6186-1.7709-1.8486,这表明昆明城市边界逐渐复杂、不规则化,但仍未到达合理的城市形态1.7。4.昆明市城市内部土地具有分形特征,不同类型土地的团聚程度逐渐降低,斑块均衡化分布趋势增强。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盒维数和半径维数对昆明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类城市功能用地中,居住用地的盒维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逐步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说明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居住用地的空隙被不断填满,表现为紧凑的空间布局。商业用地、公共用地、绿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地类内部的联系不紧密,盒维数较低,说明这三个时期的地类处于无序的混沌状态,松散未成规模。通过对几种地类的半径维数进行分析可知,昆明市土地利用密度衰减速度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地、公共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工业用地多集中在城市外围。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类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不同类型的功能用地的团聚程度较低,景观均匀度也就是面积分布更为均衡。5.昆明市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历程受多方因素影响。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产业布局结构和基本交通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昆明市城市外部形态日益复杂、不规则化,城市内部土地利用也逐渐有序,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城市发展依旧面临着建设用地不足的制约,今后在城市发展中应注意将城市特色、产业转型、人地协调相结合,调整不合理的用地结构,优化现有的用地布局,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301.2;F299.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分形图形,相似性,自相似性,谢尔


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图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李平;罗丹;陈代俊;;城市形态基因研究的热点演化、现状评述与趋势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10期

2 张力元;;康养旅游产业对城市形态面貌的影响与作用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10期

3 杨竣程;;一个关于“城市”的另类理论[J];时代建筑;2017年02期

4 袁晓玲;;浅析呼和浩特地区地域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J];建设科技;2017年09期

5 曹西强;;低碳生态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途径分析[J];安徽建筑;2017年03期

6 胡楠;李雄;;浅析城市形态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大连城市的形态结构变化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年11期

7 Mark Swilling;左昌;;城市庞杂扩张的祸害:城市如何发展,无序状态为何必须改变[J];英语文摘;2016年11期

8 王建伟;;探解近代北京城市变革的基本线索——《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读后[J];城市史研究;2016年02期

9 张圻彬;林圣捷;;华北城市形态与雾霾分布耦合研究——基于PM 2.5浓度的分析[J];城市地理;2017年14期

10 胡婷;罗大万;游宇;;镜头守候城市成长[J];今日重庆;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超;;复杂城市形态的城市区域消防规划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消防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付帅;李晨曦;;由生态定义城市形态:生态都市主义理论发展回顾及其对重庆的启示[A];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7年

3 孙津;;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苏柳;刘生军;樊璇;;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安浦君;;清代八旗制度对北京城市形态的影响[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7 张红喜;汪长城;;后工业时代城市活力营造探索——以兰州后工业都市街区城市设计为例[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C];2019年

8 张红喜;汪长城;;后工业时代城市活力营造探索——以兰州后工业都市街区城市设计为例[A];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9年

9 贾卫宾;;城市边界:类型、意义、演化与控制——基于边界管理的规划方法优化[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3年

10 张文辉;郭娇琼;;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历时特征分析——以近现代英、美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城乡建设“蝶变交响乐” 加快构建大美公园城市形态[N];成都日报;2018年

2 记者 吴劲松;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城市品质提升[N];昆明日报;2019年

3 陈华文;城与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的精神[N];黑龙江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袁弘;聚首公园城市 共谋未来之城[N];成都日报;2019年

5 禾雨;推进“两拆一增” 助力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N];四川日报;2019年

6 邢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李炳琢;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家园[N];邢台日报;2017年

7 本报记者 张斐;打造产城融合智慧城市形态[N];惠州日报;2017年

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乔新生;互联网络重塑着城市形态[N];北京日报;2018年

9 余蕊均 江然;新一轮总规修编下的城市发展方向[N];建筑时报;2018年

10 记者 于祥华 王伟楠;聚焦发力建设高品质的城市形态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N];佛山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琴;基于SAR图像的城市形态时空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2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3 李旭;西南地区城市历史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亮;分形梳理[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5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王晓荣;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形态互动演化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张毅;城市形态的几何表征及量化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周爽;中国殖民规划下的城市平面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9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苏毅;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自然形态城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对西北地区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胡雪钰;广州市建设街地区的城市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任博华;昆明市城市形态与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

4 王坦;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宏观尺度城市形态建模及城市微气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王哲;基于CFD的微尺度城市形态气候响应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6 董晶晶;基于剖面视角的城市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江梦蝶;从“谋为畔逆”到“城市名片”淮南对刘安形象的媒介建构[D];安徽大学;2019年

8 陈思思;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旧城工业生活区空间格局演进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9 毛瑞;历史城市形态与城市景观的共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10 万军卫;郑韩故城城市形态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6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36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