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科层制组织内部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0:57
【摘要】:在科层制的背景下,通过将内部控制理解为一个重要的组织现象,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组织理论为基础,本文试图发展一套组织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我们认为,组织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至少必须回答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其一,如何在科层制的背景下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做出界定?其二,为了最大化内部控制存在的基本价值,内部控制的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与原理是什么?其中,前一个问题规定了内部控制的性质,后一个问题则攸关内部控制的机制设计。通过为以上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提供一套探索性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对内部控制的性质提供理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内部控制的设计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贯的设计语言。作为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本文将内部控制的目标明确地定义为在技术和经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实现偏差的最小化。 本文首先回答了关于内部控制是什么的问题。为此,我们引入“偏差”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组织目标实现不确定性的现实度量。偏差产生的行为基础是组织成员的行为失范与行为失败。其中,行为失范表现为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对于组织道德期望的背离,机会主义构成其存在的心理学依据;行为失败表现为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对于组织能力期望的背离,有限理性构成其产生的生物学基础。通过引致行为失范和行为失败,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构成偏差产生的人性根源,进而为内部控制的存在提供了基本前提。为了有效地应对组织成员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相应地发展成为两项基本的组织策略。其中,信息分享通过降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强化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弱化组织成员的机会主义,知识整合则通过提高组织知识的完备性和可靠性从而弱化组织成员的有限理性。为了在组织成员之间实现充分的信息分享与有效的知识整合,权威沿着科层制组织的科层结构实现纵向扩散以及在同一科层级次上实现横向扩散便成为必然。透过权威的扩散,科层制组织内部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权力体系,所有的组织成员被结构化在这一权力体系之中,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在这一权力体系的实际运作中得以实现。最终,本文将“内部控制”一般性地定义为一个实现权威扩散、信息分享与知识整合的一体化过程。通过结构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内部控制将促成科层秩序的建构,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最终促进组织长寿。总之,本文就内部控制性质所提供的理论解释实现了从COSO框架的“过程观”向“秩序观”的跃升。 在确立内部控制研究的设计方法论以及权力范式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制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就内部控制的设计发展了一套逻辑一致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应用于内部控制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的基础性概念。这些基础性概念包括作为内部控制研究对象的行为与关系、作为内部控制基本分析单元的任务与作业、作为内部控制基本模式的行为控制以及作为内部控制基本功能的行为约束与行为优化。基于以上各基础性概念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联,本文概括了“行为”与“作业”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和控制关系,并因此将内部控制的机制设计现实地定义为作业设计。同时,借鉴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本文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做出规划,从而为内部控制的设计提供一个基本的思想路径(或认知路径)。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穿越组织、任务和作业三个层面,先后表现为组织背景分析、任务识别、任务分析和作业设计四个阶段。最后,通过将任务属性与作业链结构和作业点结构相联系,本文分别得到了任务属性与作业链结构以及任务属性与作业点结构之间的关系矩阵。总之,内部控制设计的基础性概念与内部控制设计过程的逻辑结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 以概念框架为基础,借助委托代理模型,本文最后就内部控制设计展开均衡分析,从而提出了5个方面的设计命题。均衡分析依次在以下三个层次上逐步推进:单一代理人模型、双代理人模型以及N-代理人模型。单一代理人模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纯粹的工资性激励并不足以成为一个防止舞弊的有效措施,因此,内部控制的存在对于降低组织成员发生舞弊和差错的概率有着基本的必要性。此外,虽然舞弊被发现后所施加的处罚足以影响代理人的舞弊阈值,进而影响其舞弊动机,但实施舞弊所需努力的上升带来的负效用对舞弊阈值将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事前的内部控制设计比事后的奖惩机制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舞弊的概率。多代理人模型的分析表明,代理人的舞弊阈值与作业链长度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作业链长度的增加,代理人的舞弊动机将越弱。此外,组织成本与作业链长度、舞弊发现后所施加处罚的程度均负相关;也就是说,在与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雇员数量被给定的前提下,委托人要实现舞弊和差错概率以及相应组织成本的最小化,就必须实现作业链长度的最大化,并且寻求事后处罚的最大化。最终,设计命题与概念框架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语言,从而为第二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初步答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7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洪;;浅析公司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强化[J];中外企业家;2011年13期

2 王诚;;加强央行内控机制建设着力点[J];理财;2011年07期

3 王珂珂;;浅析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华人寿泰州事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彭皎;亓桂娟;陈玉海;;关于完善中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刍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5 马雯;;关于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7期

6 谢永春;;论会计电算化下企业内部控制技术[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7 任云龙;;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以H公司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8 李翔;;浅析内部审计外部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9期

9 龚艺萍;;小议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7期

10 张杰;;信息化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影响[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长银;夏晓慧;孙游;;基于行为的“3+1”内部控制体系创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钱文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内部控制环境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阳;;关于日本企业会计信息的治理及内部控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叶陈刚;翟健勇;;海外上市电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李四海;;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优化整合——基于中航油案例的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谭文浩;匡文婷;;金融危机下基于绩效考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万明;王凤华;田高良;;新奥能源集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证研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武利;;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的思考[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9年

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课题组;斯慧龙;;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范与示范并举,构建三位一体的内控遵循工作体系[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郑延军;;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锦秀;多角度关注内部控制[N];财会信报;2005年

2 记者 白鹏;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风险管理[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牟雁;警惕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永远的殇[N];机电商报;2005年

4 记者 贺斌 于洁;北京向市属国企发出内部控制动员令[N];中国财经报;2010年

5 记者 郝新华;内部控制实施需要“三方联动”[N];财会信报;2011年

6 王炜;内部控制为谁做、由谁管[N];中国会计报;2011年

7 张玉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如果戴明来做内部控制[N];中国会计报;2011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肖祯;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到底[N];中国会计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瑶瑶;北京:实施内部控制的行与思[N];中国会计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瑶瑶;京粮集团:我们需要内部控制[N];中国会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寿昌;科层制组织内部控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钟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宁华强;信息化条件下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姚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研究: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及其实现[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6 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杨玉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刘俊;我国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梅林;甘肃电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磐;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邵婷;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效度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李飞;关于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应冬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俊;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晓;内蒙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郭俊丽;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2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52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