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2:0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一度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形态,研究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和效应及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外相关研究大多遵循产业内贸易分析框架的逻辑线索展开,但加工贸易在中国首先是一种政策现象,存在专门的税收、担保、监管等制度安排,并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内贸易。而国内相关研究还缺乏完善的系统性,从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解读和诠释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全方位影响和机制以及加工贸易的可持续等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且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政策含义还存在较大分歧。作为一个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加以检验。 鉴于此,本文在对改革期间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历程、背景、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后,着重从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三个角度构建模型探寻和剖析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所引致的经济后果和政策蕴含,进而尝试从出口潜力视角分析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探讨了中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变的基本方向以及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结合国际生产分工形态变换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等背景,考察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历程、背景及现状,并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革期间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图景描述和现状分析。 第二,基于贸易及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通过必要的抽象和假设,针对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征事实构建模型,实证分析其经济效应及其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首先,遵循经典的增长研究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加工贸易发展是否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研发能力、基础设施等因素如何影响这一作用的发挥,并运用Feder的分析框架,采用动态面板模型GMM估计实证检验加工贸易部门是否及如何促进中国的生产率增长。其次,基于内生技术的生产函数构建加工贸易就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进出口对第二产业及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在控制收入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后,实证分析加工贸易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基于随机前沿模型从出口潜力视角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第三,在前述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各种问题,探讨了中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变的基本方向和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 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①虽然中国在贸易领域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但与贸易整体视角的文献的丰富性相比,对加工贸易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试图从多个不同层面构建模型对其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分析,并在模型构建和分析过程中实现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在对于增进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效应以及未来趋向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拓展。 ②论文遵循经典的增长研究和Feder的分析框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GMM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约束条件。结果发现,加工贸易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市场化程度、人力资本、研发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增长绩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对于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劳动力等资源的配置效应,在利用贸易因素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③研究并检验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及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工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加工贸易进口对就业具有负向挤出效应;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前者的就业吸纳能力和后者的就业排斥效应均趋向衰减。另外,虽然加工贸易发展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其收入,但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地区制造业以及与贸易相关的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并未因此而缩小。 ④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出口潜力角度探讨和分析了加工贸易的可持续问题,结果发现,虽然近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效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出口潜力却在大部分年份保持了明显的增长态势,由技术进步和贸易制度改革所引起的出口潜力变化已经替代要素投入,成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尚有较大潜力,其发展的持续性可以期待。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52.68;F224
【图文】:
图 3.3 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Fig3.3 Rate of Chinese processing trade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扩张及其表现出来的强劲竞争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及其对于中济增长的含义,但相对于中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而言,对加工贸易发展影素的认识与理解仍远远不够(钟昌标,2007)。从分析工具角度看,Tinberge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指出双边贸易流量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不少学者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拓展,人口、人均收入、汇率,以及优惠贸易、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也逐渐被纳入到模型的分析框架中。国内研究方面,不少文献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易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林玲和王炎(2004)基于进出口总额数据,运用贸
到中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进一步将上述样本省西部两个区域,测算其出口潜力及变化,结果绘制在图 7.2。图出口潜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速也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区的差距并没有出现收敛。由于东部地区的传统商业氛围,在程中,其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优先得到了较好的发育,加之具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因而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更且,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果不能加快步伐融入现代贸易分工来越大。
l processing trade export potential growth trend7.4.2 加工贸易出口效率变化分析各省及分区域加工贸易出口效率变化趋势的测算结果分别绘制在图 7.3、图7.4。整体来看,所有省份在考察期内出口效率的平均值超过 70%,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效率较高,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分省份,出口效率均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不断步入新的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和约束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加工贸易出口潜力依然巨大,但在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继续保持较高出口增长速度的难度不断加大,从而使得贸易效率逐年下降。另外,与出口潜力的测算结果类似,出口效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广东、福建等省的测算值超过了 90%,而宁夏和新疆等省却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编号:2752549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52.68;F224
【图文】:
图 3.3 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Fig3.3 Rate of Chinese processing trade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加工贸易的迅猛扩张及其表现出来的强劲竞争力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国内外众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及其对于中济增长的含义,但相对于中国加工贸易的飞速发展而言,对加工贸易发展影素的认识与理解仍远远不够(钟昌标,2007)。从分析工具角度看,Tinberge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指出双边贸易流量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不少学者对引力模型进行了拓展,人口、人均收入、汇率,以及优惠贸易、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也逐渐被纳入到模型的分析框架中。国内研究方面,不少文献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易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林玲和王炎(2004)基于进出口总额数据,运用贸
到中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进一步将上述样本省西部两个区域,测算其出口潜力及变化,结果绘制在图 7.2。图出口潜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增速也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区的差距并没有出现收敛。由于东部地区的传统商业氛围,在程中,其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优先得到了较好的发育,加之具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因而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更且,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果不能加快步伐融入现代贸易分工来越大。
l processing trade export potential growth trend7.4.2 加工贸易出口效率变化分析各省及分区域加工贸易出口效率变化趋势的测算结果分别绘制在图 7.3、图7.4。整体来看,所有省份在考察期内出口效率的平均值超过 70%,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效率较高,但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分省份,出口效率均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这说明,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不断步入新的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和约束不断发生变化,虽然加工贸易出口潜力依然巨大,但在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后,继续保持较高出口增长速度的难度不断加大,从而使得贸易效率逐年下降。另外,与出口潜力的测算结果类似,出口效率的地区差异较大,广东、福建等省的测算值超过了 90%,而宁夏和新疆等省却处于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兵;张明;;加工贸易出口是否促进了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指数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2 李树培;高连水;魏下海;;贸易开放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扩大——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3 张华初,李永杰;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4年06期
4 曾卫锋;;中国加工贸易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03期
5 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6 赵晓晨;;利用加工贸易技术扩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7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8 徐剑明;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问题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11期
9 朱廷;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若干特征[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2期
10 尹浩华;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明;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2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5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