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吉林省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7-22 17:05
【摘要】: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就是要制定差别化的分区分类政策,是从国土空间开发的理念和开发模式上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改变目前空间开发秩序混乱和空间开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在对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的内涵,认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提出,是对区域认识从“差异区”到“功能区”的跃进,从区域结构研究到区域外部功能研究的升华。城市化即是产业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集聚过程的空间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理念下,城市化的空间扩展是有序的,表现为一种“空间均衡”。吉林省作为一个复杂区域,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差异很大,其主体功能区划下城市化发展路径区域差别显著,在全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提出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机制与路径选择”,对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城市化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并结合吉林省实证进行分析与探讨。文中将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从差异区的研究上升到功能区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明确提出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耦合关系。将城市化的研究从空间模式的研究转向空间均衡的研究。认为,在不同主体功能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耦合关系不同,从而导致其空间表现——空间均衡形式不同;结合吉林省区域状况引入情景分析方法,对长吉图等战略情境下吉林省开发类功能区和限制类功能区提出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城市化路径选择进行分析,重新审视了吉林省城镇体系。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本部分从城市化面临的困境以及主体功能区理念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入手,重点阐述了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在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基础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某些地区甚至以制约表现为主,从而,对于城市化的规律性认识也应当进行视角转换——从“差异区”到“功能区”,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环——城市化的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加大,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对城市化成本的加重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在梳理、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化相关理论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划下城市化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基础上,解释了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问题的新视角,对城市化的认识从集聚——即产业的空间集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走上了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种力量在区域中的空间均衡的认识过程,认为主体功能区下的城市化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耦合过程,其目的与结果是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实证部分,包含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对吉林省城市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结构看,吉林省中、东、西部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城市化路径迥异,吉林省城市化区域分异显著。并总结了吉林省城市化驱动机制包括资源促进、外力推动、交通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机制,提出目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还存在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对称性、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小城镇不发达、“结构”转型滞缓和“城市化成本”不均衡等问题。 第五章探讨吉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研究了吉林省主体功能区划基础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吉林省自然生态格局、气候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约束以及经济承载能力差异的基础条件下,探讨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并阐述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约束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 第六章通过对吉林省城市化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些确定的和非确定性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以及国家政策、相邻省区区域发展战略导向等情景分析,提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动力机制。 第七章提出吉林省不同主体功能区城市化路径选择。认为,对于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目标,限制类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保证生态安全,提倡有序的生态移民。 第四部分即第八章,是本论文的结论。提出了本文的一些结论性认识,并就论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说明。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3 廖元和;廖宇

本文编号:2766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66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