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出口与企业创新:机理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
发布时间:2020-08-01 07:02
【摘要】:企业创新是经济学研究长盛不衰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这个论题的最新视点当属企业异质性视点,即引入企业异质性因素分析创新决策。迄今沿着这个视点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等因素展开,而鲜有考虑企业生产率、创新经历因而累积循环等方面的异质性者。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则为国际贸易研究者所留意到,从生产率异质性视点切入考察企业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热点。进一步地来看,企业出口既受融资约束条件的影响,也与其创新能力有着一定联系,融资约束对于创新也有着直接影响。这样,在企业融资约束、出口,进而创新三个行为变量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链条”联系。本文主旨,就在于梳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链条”机理,同时引入中国数据寻找证据。这样一种研究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企业创新理论视点,而且还可望就中国企业与产业升级的现实困局及其出路提出某种政策启示。 理论层面上,本文以一种综合的视野,考察了融资约束与出口两类因素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效应,系统地梳理了这两类因素单独及合力作用于创新的机理并予以模型刻画,并据此提出了“融资约束——出口——创新”这一链条机理。该机理表明融资约束和出口两类因素与企业创新与否确有因果联系,这种联系及其效应既可作为独立变量发挥,也能借助于这一机制进行传导甚至放大。具体地,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创新的现实情形,对Gorodnichenko and Schnitzer(2010)的经典模型进行了修正,并据此提出了三个实证命题:(1)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决策呈负向影响;(2)若不考虑外部融资约束情形,则企业出口对创新具有正向激励效应;(3)在考虑外部融资约束的条件下,随着外部融资成本的增加,企业出口后进行创新的激励会随之下降。 实证分析上,本文首先将所有制异质性作为研究的“基础因子”,对影响企业创新的异质性特征从全要素生产率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验证了企业创新的累积效应。紧接着,基于现有关于融资约束与出口两个视点的综合研究的“缺失”,本文使用来自中国的大样本微观企业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对“融资约束——出口——创新”这一链条机理,从基于正式金融视角下的所有制层面以及非正式金融视角下的地区层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证分析。具体的实证分析结论可归纳如下: 第一,TFP对所有类型企业的创新倾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表现出在企业创新行为上的“自我选择”效应。同时,以滞后一期的TFP作为企业创新的结果发现,企业创新还具有明显的积累效应,即上一期创新的企业在下一期创新的概率会更高,创新的意愿也更强。因此,企业内部制度环境的改善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依托。 第二,企业越有能力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也即越有能力去缓解其可能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正式金融下的银行信贷确实对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较易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动力,但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对于国有出口企业而言,外部融资并未构成其创新的激励,他们单单凭借其特殊的垄断优势就可享受到出口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因此,即使获得再多的外部融资也不一定会去创新;而对于民营出口企业来讲,融资约束确是其实施创新活动的一大障碍。 第三,交易信贷作为非正式金融下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对民营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在不同省域之间的作用却不尽相同。从全国范围的民营企业来看,以交易信贷为代表的非正式金融对出口企业的创新存在一种抑制作用。通过对三个典型省域——浙江、江苏和广东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民营企业较多、企业密度较大、但外资较少的浙江省内,交易信贷的存在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且对出口企业而言也没有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交易信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正式金融的有益补充;而在江苏、广东两个外资较为充足的省份内,交易信贷对企业创新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52;F273.1;F224
本文编号:277713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52;F273.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2 安同良;施浩;Ludovico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R&D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3 平新乔;关晓静;邓永旭;李胤;梁爽;陈工文;章椹元;周艺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报告[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4 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年02期
5 邹薇,代谦;产品周期与南北贸易[J];世界经济;2004年10期
6 许和连,栾永玉;出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三部门模型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7 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世界经济;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777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7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