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人力资本对碳强度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23:15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的迅猛增速被誉为“世界增长奇迹”,但发人深省的是,该成绩是以大量能源耗费和严重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疲软乏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碳排放问题是各国长久以来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受到的国际减排压力愈益增大,我国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因此就要在根本把握碳强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要素对降低碳强度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并基于此构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体系以降低碳强度,为我国经济发展早日完成低碳转型目标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决策参考。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长久驱动力,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保障。而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因而人力资本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学者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瓶颈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已有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推行新的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因而,有必要深入剖析人力资本在降低我国经济碳强度、推动低碳转型进程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对此,本文直接考察人力资本与碳强度之间的作用关系,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高可信度、高可行性和高现实性的政策依据。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本对碳强度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排放强度下人力资本对碳强度的作用差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教育收益率法和IPCC核算法分别测算了我国1990-2012年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碳强度,以及2000-2012年30个省份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和碳强度,以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数据基础,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我国人力资本与碳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均具有反向变动特征。然后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人力资本和碳强度之间的计量方程,并分别运用面板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样本区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对碳强度的降低的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降低碳强度的作用力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尤其与西部地区差距悬殊。为了更详尽地厘清人力资本分布对碳强度分布的不同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可得,只有全国范围中人力资本的回归系数在所有分为点均显著为负,其他区域中人力资本回归系数均有正有负,甚至出现正负相间的结果。表明不同样本区域在不同分位点上人力资本的参数估计值具有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人力资本在“高强度区”、“中强度区”和“低强度区”中对碳强度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力倡导并强制实行节能减排,为我国于2020年能顺利兑现在国际上的减排承诺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缓解能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发展低碳经济。因此,在借鉴碳减排成功的国际经验基础上,本文从重视人力资本积累、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等方面提出制定我国的低碳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2;F24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骏生;浅议人力资本的特征及其价值实现[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2 卢方卫;王惠娟;;产权在人力资本评估中的影响分析[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李睿;徐欣;薛辉;;浅议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作用[J];煤矿现代化;2007年03期

4 薛建平;;浅析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疆有色金属;2011年02期

5 杜治平;人力资本与现代经济[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李淳;人力资本——企业创新的动力[J];中国物资再生;1999年12期

7 张晓南;人力资本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8 宁俊,王晓红;人力资本诌议[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方丰,康晓卿;人力资本的特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奚祖延;在煤炭企业集团进行人力资本核算的设想[J];煤炭科技;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承坪;;论企业家声誉性人力资本[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李国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兼评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平;张贵敏;陆静;孟春媛;;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研究框架的建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罗谌;;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型人力资本效应的实证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向显湖;李永焱;;试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6 陈洪安;王婷婷;;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山西省人力资本政策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焦斌龙;;体制转轨与中国人力资本地位变迁:以公有制企业为例[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任建华;;人力资本的完整与残缺范畴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江萍;;基于新准则的人力资本出资的会计处理[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黄盼盼;陶厚永;;人力资本入股的策略探究——兼论企业高管短期行为的防治[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汉辉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李磊;强化人力资本“充值”理念[N];中国人口报;2008年

2 江苏省人事厅政策法规处 张永yN;人力资本附加值的提升之路[N];新华日报;2009年

3 记者 何农;比利时投诉德国“人力资本倾销”[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实习生 宁彬;人力资本就是核心竞争力[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周崔军;股东以人力资本出资的几个法律问题剖析[N];中国工商报;2003年

6 孙文刚;人力资本的风险防范[N];财会信报;2005年

7 赵昌峰;算算饭店的饭店人力成本与人力资本[N];中国旅游报;2002年

8 人民大学 王磊 刘红灿;浅议人力资本的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哲雯;人力资本引来新课题[N];工人日报;2001年

10 谈萧;给人力资本出资以法律地位[N];经济参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启昌;基于社会资本及人力资本视角的小微企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施雯;基于人力资本差异视角的农户福利测度与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玉鹏;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胡伟清;无形人力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邹国防;权力结构中的微观权力与人力资本[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焱;人力资本财务及其控制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杨文华;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何东琪;人力资本生成及积累的制度环境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向显湖;人力资本财务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10 薛乃卓;基于能力视角的人力资本评价与增值激励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陕西人力资本筹集机制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秦永;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傅婉娟;军事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娄之歆;基于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人力资本维护问题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宫真真;河北省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崔诗禹;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辽宁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胡乃达;浙江固耐公司销售人员激励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8 葛寅;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9 彭雪梅;家庭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对“80后”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范婷;我国中小企的招聘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84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84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3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