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16:45
【摘要】:低碳经济浪潮席卷而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人关注,出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以及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追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又与我国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文明具有理论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需要。 低碳经济为农地利用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在低碳经济视野下,探索如何实现“低碳”且“经济”的农地利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命题。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研究农地利用,分析影响农业发展趋势的相关因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炼出低碳经济时代的农地利用新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农地的合理利用,也将有力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地利用虽然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进行农地利用研究尚不多见,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不仅对于低碳经济和农地利用的深入研究上有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农地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理论、脱钩理论、“过山车”理论(EKC假说)、生态足迹理论等,并对晋江紫岭林场、吉隆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鲁东村和运伙村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农地利用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新模式,并对低碳经济时代实现农地合理利用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301.24;F205
【图文】:

质量图,动态图,情况,占补平衡


图4一2中国2001一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httP:刀v门刀w.china.eom·c川Policy/tx虎008一04/17/content--14971489.htm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现实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因为耕地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基础和特殊的重要资源,承担着粮食安全等重要责任,因此,国家始终十分关注耕地变化的动态,并制定了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19%年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整个土地管理工作的首要战略目标,1997年,中央正式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我国开始进入一个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基本目标的新阶段,限制了各地对建设用地的盲目需求,在保护耕地的数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1997~2003年的7年间,所补充的耕地数量大于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总体上实现了法定的占补平衡要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补充的耕地质量不高,而建设占用的耕地则多是优质耕地。也就是说,虽然目标上总体实现了占补平衡要求,然而在质量方面却有所欠缺,2001年和2002年全国耕地的

林农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林农仅施农家肥,而施化肥的林农有292户,占被调查林农的71.02%。从调查情况来看,林农所施的肥以化肥为主己经对林地和林产品质量带来了不响,有些林地的土壤质量已经在下降,而且林产品(如竹笋等)己经不再是品。另外,在农药使用方面。林农对病虫害防治措施上,仅有5%的林农选农药,各有2%的林农选择人工捕杀和害虫天敌防治,即共有9%的林农选择方式防治病虫害。相比之下,大部分的林农选择了以化学农药作为防治措施总数的60%[‘]。其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李宪文,周峰;区域农地利用变化强度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2 周勇,张生云,王庆云,李学垣;武汉市狮子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肥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3 杨永兴,黄敄畴;三江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沼泽生态农业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年02期

4 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5 杨永兴;刘兴土;韩顺正;杨富亿;李秀军;;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1993年01期

6 黄铁青,张养贞;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7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8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9 李秀彬;;农地利用变化假说与相关的环境效应命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1期

10 霍雅勤,蔡运龙;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与重建——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蔚;[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袁祥;[N];光明日报;2009年

3 张孝德;[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4 华凌;[N];科技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大庆;[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阚丽梅 本报通讯员 方弘 陈德华 边良;[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丁洪美 王建兰;[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程远;中国农村环境保护与垃圾处置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高云峰;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 张文菊;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郭李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碳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10 许新桥;西方近自然林业理论研究及其应用问题探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峰;农地价值评估及其社会保障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85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85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