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3:09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从起步到加速发展,目前正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姿态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人们生存福祉的增加,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资源被城市粗放型扩张侵占、部分城市过度拥挤、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这些问题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却非常棘手,如资源约束和环境恶化等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当前模式下推进城市化所必然会出现的。事实上,中国目前所走的城市化道路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道路非常相似,即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率提升是以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为代价的,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失调。也就是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需要在对中国当前城市化道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生态文明是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被提出的,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华。生态文明不同于人类以往的发展理念,它在指导人类发展的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否定依赖于粗放式资源消耗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要求增进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一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对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并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推进未来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由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看出中国当前城市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化还将继续推进。由此,探讨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或路径选择问题便显得必要。 基于此,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在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解构并对其四个子过程分别分析的理论基础上,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通过系统仿真和场景分析对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道路及相应的战略思路。具体而言,文章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是导论。导论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问题,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介绍了研究使用的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并对文章的创新点和局限性作了总结。第二章是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生态文明、城市化以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其次对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此外,分别从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基本问题、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化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有关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讨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道路选择几个方面对中外文献进行述评,指出本研究的可能贡献所在,以此作为深入研究的基础。第三章是对城市化进程的现实考察。通过对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总体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总结城市化进程的一般性质;同时通过对中国城市化总体和多维度的考察,把握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现状。依据文献所提供的理论证据和世界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证据,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分解。在纵向上,将城市化进程分解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在横向上,将城‘市化进程分解为人口过程、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四个交互影响、协同发展的过程,四个过程的演化发展对外整体表现为城市化总体进程的推进。本章提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是城市化人口过程。这一章对城市化人口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界定,并对人口过程的两个发展层次予以讨论,这是进一步讨论城市化人口过程的前提。其次,分析了城市化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对人口过程的影响,为深入把握城市化进程的有机结构提供支持。最后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人口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对中国城市化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城市化空间过程。这一章界定了城市化空间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讨论了它一般意义下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化其它过程对空间过程的影响。在对城市化空间过程进行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空间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讨论中国城市化空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六章是城市化经济过程。这一章对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做了界定,讨论了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发展模式及其在发展中对城市化总体进程的作用,并分析了城市化其它过程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经济过程的发展现状,将其放置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第七章是城市化空间过程。这一章界定了城市化自然过程的含义和表现形式等基本问题,分析了它的发展模式,并讨论了城市化其它过程对自然过程的影响。在对城市化自然过程进行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自然过程发展现状,并在生态文明视野之下讨论中国城市化自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四、五、六、七章分别讨论了城市化的人口、空间、经济和自然过程,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下文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城市化四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任意一者的发展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它过程,进而对城市化总体进程产生影响。 第八章是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在上文关于城市化进程理论分析的支撑下,选取相应指标,明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经济和自然系统的交互作用,并建立仿真模型。文章分别以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模式延续、采取更节约高效的集约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观念彻底变化的理性发展模式为不同发展假设进行了场景分析,得出了当前发展模式和集约发展模式都不可持续、只有在理性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化发展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判断。这部分既是对上文关于城市化进程理论分析的具体检验,也是本文研究主题的落脚点。第九章是结论和建议。对全文主要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对生态文明视野下城市化发展的诠释、对中国当前模式下城市化发展不可持续性及其根源的探讨以及在生态文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依据,最后提出大胆革新发展理念、积极促进集约发展、全力推进制度创新以及开展动态监测预警的建议。 以上九章构成了本文的五个部分,即研究基础、现实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结论对策。这五个部分有紧密的逻辑联系,逐层深入,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要将中国城市化置于生态文明视野下进行研究?”、“什么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在什么样的现实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与中国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空间、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是否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当前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否需要改变?”、“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路径应该如何作出战略调整?”等问题。 本文的创新分别体现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方面。就理论创新而言,一是文章发展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为生态文明指导人类具体实践找到契合点;二是文章以全新的系统视角对城市化进程进行研究,以系统的思维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全方位解读。就技术创新而言,本文借助系统思维研究城市化的有机结构,建立城市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发展模式假定下进行场景分析,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进行预期,此方法不但体现了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而且为战略思路的确定提供现实依据。就结构创新而言,文章在布局方面紧扣主题,将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研究的全过程,在建立本文有关城市化进程的理论框架时、在考虑城市化发展目标时、在实证研究时均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当然,本研究还有一些局限,如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分解未能体现社会发展、实证研究中对自然系统的表达相对简单、实证研究部分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等,这些都需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F205
【图文】:
本文按照“研究基础”、“现实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发展战略”的逻辑顺序布局,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首先,对城市化、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现实考察,并对中国所经历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回顾,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现实基础。再次,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解构,将城市化进程分解成为人口过程、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并讨论其两两间的作用机制、各过程的发展模式,四个过程协同发展和演化成为城市化总体进程向前发展的体现,这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另外
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一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普遍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高位的时候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正式起步,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数据,1950年时欠发达中国家(Less developed regions)城市化率约为17. 6%,而当时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达到54. 5%(More developedregions),世界总体城市化水平己达到29.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分别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36. 9和11. 8个百分点;到2010年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提高至46. 0%,分别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31. 5和5. 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落后,但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放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加速,如图3-1所示,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加大对世界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业化、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等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从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几者呈现协同变化的态势(见图3-4)。由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1961年到2009年,世界城市化率稳步上升,由期初的34%上升到期末的51%,与此同时世界人均GDP由2448美元逐步增加至5825美元,两者表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世界总人口不断增力口,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更密集的生活居住,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正好与此同步,从1961年到2009年
本文编号:2802492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99.2;F205
【图文】:
本文按照“研究基础”、“现实考察”、“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发展战略”的逻辑顺序布局,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首先,对城市化、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化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对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现实考察,并对中国所经历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回顾,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现实基础。再次,对城市化进程进行解构,将城市化进程分解成为人口过程、空间过程、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并讨论其两两间的作用机制、各过程的发展模式,四个过程协同发展和演化成为城市化总体进程向前发展的体现,这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另外
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家一般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普遍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处于高位的时候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正式起步,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数据,1950年时欠发达中国家(Less developed regions)城市化率约为17. 6%,而当时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达到54. 5%(More developedregions),世界总体城市化水平己达到29.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分别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36. 9和11. 8个百分点;到2010年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提高至46. 0%,分别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31. 5和5. 6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落后,但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放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加速,如图3-1所示,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速加大对世界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业化、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等之间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从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几者呈现协同变化的态势(见图3-4)。由于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从1961年到2009年,世界城市化率稳步上升,由期初的34%上升到期末的51%,与此同时世界人均GDP由2448美元逐步增加至5825美元,两者表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世界总人口不断增力口,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更密集的生活居住,城市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正好与此同步,从1961年到2009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新;环境转变论与中国环境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胡玉萍;;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张晓雯;胡燕;;田园城市:城乡一体的城市理想形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杨鹏程,代礼忠;城市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障碍及其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6 蔡俊豪,陈兴渝;“城市化”本质含义的再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7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8 焦秀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J];城市规划;1987年02期
9 王红扬;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2000年11期
10 John Friedmann;;Four Theses in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802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02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