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题来源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中国贸易成本估计及其效应的经验分析》(项目编号为:09YJAT790090)。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和贸易理论的不断创新,贸易成本已成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贸易成本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当前关于贸易成本的度量主要指的是狭义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考虑广义的生态环境成本。科学度量贸易的经济成本及生态成本是正确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并科学制定贸易、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基本前提。 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研究:(1)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就贸易的经济成本及生态成本中关于成本测度及影响因素等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中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2)贸易成本的相关理论。首先就测度贸易的经济成本相关模型进行了分析,即传统的引力模型、考虑运输成本的引力模型及修正的贸易经济成本引力模型。而后就贸易的生态成本相关理论,包括考虑环境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解释以及贸易的生态成本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3)贸易的经济成本测度。首先,就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基本分析,包括贸易的方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我国的服务贸易。而后就贸易的经济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经济成本测度模型,并以制造业为考察对象,度量了我国贸易的经济成本。(4)贸易的生态成本测度。首先就我国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我国的直接生态成本。进而就贸易的生态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生态成本测度模型,并以贸易隐含C02排放量为生态成本指标,基于OECD投入产出表测算出1995-2008年我国贸易的生态成本。(5)贸易的生态成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贸易的生态成本为考察对象,构建了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行业面板模型,在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混合最小二乘估计方法(PLS),对贸易的生态成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6)影响中国贸易的生态成本因素分析。首先根据贸易的生态成本计算结果,分析了本国贸易生态条件。而后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 I)将我国贸易的生态成本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并进一步从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两个角度,采用计量模型就技术进步对贸易的生态成本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文章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贸易的经济成本呈现下降态势。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经济成本在制造业各产业上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逐年下降趋势,且在制造业所有的产业中,高技术型制成品贸易经济成本最低,下降幅度也最大。在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贸易的经济成本则低于欧美国家。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较大的技术“鸿沟”,高技术产业仍处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低端环节。因此,应着力减少贸易的经济成本,嵌入高端产业价值链,进而优化中国贸易结构。(2)加入WTO后,我国粗放式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重了国内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中国贸易的生态成本显著上升。因此,应摒弃以不断扩张出口规模、追求贸易顺差为导向的外贸发展策略,转向不断改善我国贸易结构。(3)贸易的生态成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贸易的生态成本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贸易的生态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即使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仍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减少本国污染排放、防止生态退化过度,避免在后期环境污染不可逆的状况出现。(4)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共同作用影响着贸易的生态成本变化。贸易生态成本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指出贸易的生态成本始终维持正的规模效应,且相较结构相应及技术效应,出口规模的扩大是贸易生态成本增加最重要的因素。结构效应总体上显得较小,且影响不确定。技术效应基本为负,对降低贸易生态成本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其提升的幅度很小,导致技术效应不明显。而技术进步对贸易生态成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及技术引进均能够抑制贸易的生态成本上升,两者1%的增加分别能带来0.1%和2.22%的贸易的生态成本下降。因此,应着力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着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文章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内容的创新。首先本文将贸易成本分解为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分别展开研究,而以往关于贸易成本的研究,多是针对贸易的经济成本,并未考虑到贸易的生态成本;或是单就贸易对生态的影响进行分析,而未将其纳入贸易成本的概念。事实上,贸易的经济成本通过贸易活动的变化会对其生态成本造成影响。故本文对贸易的经济成本与生态成本进行了综合的考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贸易、经济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次,本文着重从中观层面即制造业各行业来测度中国多边贸易的经济成本,而多数文献主要从宏观层面来度量中国贸易经济成本,且多为双边贸易经济成本的分析。(2)研究视角的创新。关于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方面,多数文献均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为考核指标,而本文则以贸易的生态成本为分析对象,探讨了贸易生态成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研究方法的创新。目前国内关于贸易的经济成本估算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Novy(2006)的改进引力模型,该模型虽然能够解决AndersonWincoop (2003)模型中用不可直接观测的价格指数作为多边阻力项所产生的问题,但其假设仍然是基于双边贸易经济成本具有“对称”性,这一假设显然与现实情况还是存在差异的。而本文采用的Novy (2008)的贸易经济成本估计模型将双边模型扩展到多边模型,且考虑到了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引力模型和现有具备理论基础的引力模型的缺陷,因此更具有科学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文章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1)贸易经济成本的测度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在内。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仅估算了中国与14个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贸易经济成本。如果样本容量能把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内,并扩展时期跨度,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分析中国贸易经济成本的变动关系,因地制宜地制定产品、国别差异化的贸易及产业等政策。(2)未能获得贸易进口生态成本的原始数据。文章在计算贸易进口生态成本的过程中,是基于进口国碳排放技术同质的假设,从替代效应的角度,用本国的隐含碳完全排放系数来计算进口隐含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国贸易生态成本进行分析。(3)贸易生态成本指标度量存在一定的单一性。本文仅以CO2排放为考察指标,分析了本国贸易的生态成本。事实上贸易生态成本还包括“三废”,即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740.4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春峰,耿献辉;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及解决[J];商业研究;2003年12期
2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3 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4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5 赵晓丽;洪东悦;;中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基于结构因素分解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6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_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7 方虹;彭博;冯哲;吴俊洁;;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J];财贸经济;2010年05期
8 钟娟;佘群芝;;基于污染的中美贸易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5期
9 陈红蕾;陈秋峰;;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联立方程的估计[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10 刘红梅;;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影响的量化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9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达;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D];复旦大学;2007年
3 陆菁;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朱海霞;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产品贸易边境效应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7 陈红蕾;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聂红隆;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9 涂远芬;中国贸易成本及其效应的经验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826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2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