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信息化引致中国劳动力市场极化了吗——多层次技能深化假说与检验

发布时间:2020-10-15 02:47
   已有研究揭示,信息技术的广泛而又集约式发展,引发深刻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促使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配置逐步提升劳动力技能结构,在特定条件下,会引发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下降、高、低技能劳动力占比上升的U型分布态势,即极化现象。国内研究大多证明了2001-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验证了信息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2001-2017年数据,指出中国总体上并未形成劳动力市场极化,代之是"技能阶梯"升级态势,即低技能向中等技能、中等技能向高技能升级的技能结构变迁态势,并提出了相关假说。对近五年来信息化在推动劳动力市场配置变迁中的作用进行实证,表明信息化在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增长的同时,起到了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对假说进行了检验。由于测度方法、考察期间的不同,本文是对当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极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对政府决策也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部分图文】:

技能结构,劳动力,技能,增长率


从图1反映出,自2001年以来,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从5.6%上升到19.4%,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从13.5%上升到18%,呈现稳步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而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则从81%下降到62.6%,出现稳步下降趋势。2015年之后,劳动力技能结构变化趋于稳定。典型事实2:高、中等技能劳动力增长率长期保持一致,与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相背离,2007年之后,前两者增长率始终高于低技能劳动力。但是2016年之后,高、低技能劳动力增长率同时下降,中等技能劳动力增长率上升。

劳动力,增长率,高技能


从图2反映出,我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增长率(本年度高技能劳动力人数-上年度高技能劳动人数)/上年度高技能劳动力人数,以下类似)变动范围在-5.57%到31.3%之间,除2005、2006、2017三年为负值以外,其余均为正值,但波动幅度较大;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增长率变动范围在-8.62%到21.08%之间,除2002、2004、2005、2006、2016年为负值以外,其余均为正值,变化趋势与高技能劳动力相近,但波动幅度较小;而低技能劳动力的增长率在-7.19%到2.97%之间,除2002、2004、2005、2006、2007年为正值以外,其余均处于负值范围内,且波动较小。典型事实3:高技能劳动力深化显著高于中等技能劳动力深化程度。

高技能,技能


高技能劳动力深化是指高技能与中等技能份额之比、高技能与低技能份额之比、高技能与中等技能加低技能之和的份额之比这三者平均值变化趋势。中等技能深化是指中等技能与低技能份额之比变化趋势。从图3反映出,我国高技能深化指标从18.1%上升至最高位56%(2016年),其中,2001-2008年呈现出小幅增长,且稳中略降,2009-2016年均呈现稳步大幅上涨态势,这意味着,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增长进入了一个较快的阶段,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将促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是该上升势头在2016年之后转为下降。中等技能深化指标从16.7%增长至最高位28.7%(2017年),其中,除2002、2004、2005、2006年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呈现正向增长,但增长率较小,总体呈稳步小幅上涨态势。典型事实4:高技能深化增长率、中等技能深化增长率变化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苏丽锋;;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的贡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年01期

2 赖德胜;高春雷;孟大虎;王琦;;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特征分析[J];中国劳动;2019年02期

3 陈藏;周石鹏;;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年02期

4 ;亚行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财政;2016年24期

5 张原;沈琴琴;;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安全性——理论指标、实证研究及政策选择[J];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6 刘义姣;;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现状分析[J];企业研究;2011年10期

7 沈琴琴;张艳华;;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8 王静;;中国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J];上海经济;2010年10期

10 陆铭;;转折当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J];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用岐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张慧;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徐长玉;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张昭时;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D];浙江大学;2009年

5 郝楠;我国劳动力极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万兆泉;中美产业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成本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洋;中国劳动力市场个体性格与行业匹配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8年

2 刘秀英;中国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状况及其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3 方太安;中国劳动力市场起点平等问题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4 孟海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郝静;中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流动与就业[D];湖南大学;2005年

6 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门立彦;欧盟统一劳动力市场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帅之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森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歧视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任华丽;莫滕森失业理论述评及其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启示[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1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41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f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