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

发布时间:2020-10-23 20:28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Kuznets S,1966)。经济发展的初期,农业部门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非农部门,并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程(Beauchemin C,Schoumaker B;2005)。从中国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国城市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增加。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历史性地突破了50%,这也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全面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张延伸,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但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缺少足够的关注。有鉴于此,重新反思中国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注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立足于已有研究,系统阐明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内涵,构建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深入剖析1990-2009年这20年问,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及其静态空间格局;进一步从空间维度分析经济效率的溢出效应。 文章紧密围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条主线,运用文献综述、理论演绎、空间分析及计量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 (1)系统综述和分析了经济效率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假设,并基于假设前提,构建了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了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 (2)在动态层面:文章对中国内陆31个省份1990-2009年间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和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3)在静态层面:文章对2009年中国经济效率的静态现状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个省份如何通过调整投入项的径量和差额来提高经济效率。 (4)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 (1)1990-2009年的大部分年份,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且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和波动的状态。在不同的年份,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差异化的省域格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在技术效率方面,1990-2009年间,全国尺度和东、中、西、和东北地区技术效率的增长率在大部分年份是负的,说明了在这20年间,中国的技术效率总体是下降的,且呈现了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大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特征。在技术变化(或称技术进步率)方面,中国的技术变化呈现波动状态,技术变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动来看,二者均呈现了波动状态,且总体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总之,中国经济呈现的高速增长依然是资源投入的结果,是一种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方面,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经济集聚、人力资本、信息化、基础设施、经济开放度及制度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政府的干预和土地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基础设施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显著。 (3)在静态方面,2009年中国省域的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信息化水平、外商投资是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中国大部分省份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外商投资等方面不相匹配,一些省份存在投入过大的情形,从而影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各个省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适当的调整投入项的径量和差额,合理调整投入要素的比例关系,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率的整体提高。 (4)中国区域经济效率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作用。表明了一个地区在其经济效率提升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周边其它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一结论的启示意义在于:各个地方政府在统筹经济发展战略或者政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区域的特点,还要考虑外部区域之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打破目前行政区经济的界限,实现跨区域的协调与合作,实现共赢,最终实现所有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 (1)理论方面的新尝试:系统的研究了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影响机理。从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是通过选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经济效率的水平进行测度,多是针对某一城市、某一区域进行的研究,研究的不是很全面;缺少对经济效率影响机理的系统研究。本文立足于已有的研究,首先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济学假定,并构建了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继而深入分析了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 (2)研究视角的全面性: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动态演进和静态格局。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学者们多是选择一个角度对经济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而本文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从不同空间尺度对中国区域经济效率的现状和动态演进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同时,文章把实证研究的时间尺度延伸到了2009年,并且选取了更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这是本文的又一创新之处。 (3)实证研究的新探索: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已有的研究尚未有关于全要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本文首次对中国31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域和局域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进一步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这是本文实证研究的一大创新之处。 总之,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从不同空间尺度,从动态、静态两个层面对我国经济效率进行了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同时,文章将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GIS的一些方法运用到了研究中。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4;F2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2.1.1 经济增长
        2.1.2 效率
        2.1.3 经济效率
        2.1.4 全要素生产率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理论研究
        2.2.2 实证研究
    2.3 已有研究的评价
        2.3.1 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不足
        2.3.2 经济效率的影响机理及提升机制研究欠缺
        2.3.3 经济效率的静态现状和动态演进的实证研究亟待展开
        2.3.4 提升经济效率的相关政策体系研究相对薄弱
    2.4 理论基础
        2.4.1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2.4.2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4.3 新古典增长理论
        2.4.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4.5 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模型中的经济增长
        2.4.6 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3.1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依据
        3.1.1 经济效率的增长过程
        3.1.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选择的局限性
    3.2 经济效率的直接决定因素
        3.2.1 资本
        3.2.2 劳动力
        3.2.3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3 经济效率的间接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3.3.1 理论假设
        3.3.2 理论模型
        3.3.3 影响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经济效率的动态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经济效率的数据及处理
        4.2.2 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变量及数据处理
    4.3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3.1 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分析
        4.3.2 技术效率变动的分析
        4.3.3 技术变化的分析
        4.3.4 纯技术效率变化的分析
        4.3.5 规模效率变化的分析
        4.3.6 分省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分析
    4.4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面板单位根检验
        4.4.2 面板协整检验
        4.4.3 存在的计量问题
        4.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经济效率的静态空间格局及其提升机制
    5.1 研究方法
        5.1.1 面向投入的CCR模型
        5.1.2 可变规模收益(VRS)模式下的BCC模型
    5.2 变量选取及其处理
        5.2.1 变量选取的原则
        5.2.2 变量的确定和数据
    5.3 经济效率计算结果分析
        5.3.1 技术效率的分析
        5.3.2 纯技术效率的分析
        5.3.3 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分析
        5.3.4 投入径量和差额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关联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空间自相关检验模型
        6.1.2 空间计量面板模型
    6.2 经济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其集群特征
        6.2.1 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描述
        6.2.2 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Moran's I指数检验
        6.2.3 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局域LISA分析
    6.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估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平,田边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燕安;黄武俊;;FDI、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提升——基于DEA与VAR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3 魏下海;张建武;余玲铮;;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4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工业生产绩效:1998-2007——基于细分行业的推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6期

5 薄文广;安虎森;;中国被分割的区域经济运行空间——基于区际增长溢出效应差异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6 车维汉;杨荣;;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3期

7 魏下海;;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三种空间权重测度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8 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9 袁晓玲;张宝山;张小妮;;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10 覃武;谭砚文;;深圳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79—2007——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853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53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e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