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分工演进、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

发布时间:2020-10-24 18:19
   人类劳动可以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分工形式。亚当·斯密最先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进行了较详细的区分。然而,当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完全抛弃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概念,不再谈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间的区别。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了包括斯密在内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发展了生产劳动理论。曾经,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非生产部门的作用。现在深受自然主义思维支配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又卖力地鼓吹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争,到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等问题都表明非生产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值得思考以及亟须研究的问题。利润率是生产性部门雇佣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刺激,其变动是影响经济波动与增长的关键。通过探索非生产劳动对利润率变动的影响是考察非生产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条有效和可行的途径。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重点研究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对利润率变动趋势的影响,探究其内在机制,用现代数理方法扩展马克思一般利润率的分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分工演进过程中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平均利润率变动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利用结构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为非生产劳动增长这一事实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资本循环和分工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其次,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的负效应:生产性部门的保留剩余价值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而减少;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说明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的正效应:剩余价值率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而提高。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非生产劳动增长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效应:(1)当经济体处于劳动偏向型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2)当经济体处于中性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不变。(3)当经济体处于资本偏向型积累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下降。第四,本文构建了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的数理模型。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的第n期年终价值构成,在加入非生产劳动的扩大再生产模型中,通过整个经济体和生产性部门的第n期年终价值构成,本文推导出了经济体总平均利润率公式,以及在非生产劳动对保留利润的影响下经济体净平均利润率公式。基于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剩余价值率的正效应、对保留利润的负效应以及对资本有机构成的效应,非生产劳动对净平均利润率产生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在综合考虑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的情况下,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平均净利润的变动趋势的影响显现出三大类和九小类的情况:(1)当经济体处于劳动偏向型积累时,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大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的影响等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小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与保留效应之和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2)当经济体处于中性积累时,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大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的影响等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的影响小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3)当经济体处于资本偏向型积累时,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大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上升;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等于保留效应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不变;当分工效应与资本有机构成效应之和的影响小于保留效应的影响时,随着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净利润率下降。最后,本文研究了中国非生产劳动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情况。通过分析中国1990~2015年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影响的实证模型,结果可得:1990~2000年,中国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呈U型,但是影响的系数较小;2000~2015年,中国非生产劳动增长对净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呈倒U型,但是影响的系数较大。特别是2010年后,即使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提高,但是由于非生产劳动的负效应,总平均利润率和净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呈现了相反的趋势。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非生产劳动的增长对利润率的影响关键是分析分工效应、保留效应和资本有机构成效应影响的大小关系。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249.2;F124
【部分图文】:

模型,鲁宾逊,奎因,钱纳里


多国模型对就业的模拟

产业资本,资本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和转化

自给自足,完全分工,劳动服务,市场形成


图 3-3 多个产业资本市场分工结构和非生产性的劳动部门形成在经济中,由中间产品原材料 1、非生产性的劳动服务 2 和最终消费产组成一个产业链。在交易效率较低时,人们选择自给自足,市场形成结构((a)自给自足(b)局部分工(c)完全分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没有“一般生产劳动”范畴[J];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0年00期

2 朱阳;;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困境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3 万娜;;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4 邓大松;;试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周德英;;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不同观点[J];经济学动态;1980年11期

6 智效和;;苏联经济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问题的一些情况[J];经济学动态;1981年08期

7 李成瑞;孙冶方;王积业;戴世光;;首都经济理论界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J];经济学动态;1981年08期

8 杨坚白;于光远;钟兆修;杨春旭;;首都经济理论界继续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J];经济学动态;1981年09期

9 陆建人;;索洛德科夫谈斯密的生产劳动学说[J];经济学动态;1981年11期

10 于俊文;;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学动态;198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雅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陈红星;“第一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3 杨青;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3年

4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夏雪;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6 董宏鹰;劳动形塑人的精神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吴韬;马克思的劳动论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王海文;服务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芬;分工演进、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2 符雄辉;马克思“个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陈文光;汉越有关生产劳动俗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4 高耀芳;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5 焦阳;科技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及其当代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6 文金刚;毛泽东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贵来;新中国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欢;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晓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子君;教师劳动的性质与价值创造[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54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54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