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
发布时间:2020-10-28 04:4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政府职能也在逐步转变。尽管如此,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属于强势政府,政府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非市场化制度已经被证明在资源配置中是低效率的,会导致分配不均衡。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也为了规避经济转型期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企业往往谋求与政府构建政治关联。在我国,政治关联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近年来,企业家积极获取政治地位,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Chen等,2005;胡旭阳,2006;吴文锋等,2005;余明桂等,2008),或聘请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到企业工作,同时政府官员下海创办企业或委派到企业担任高管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可见,政治关联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理论界,政治关联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我国制度背景下的政治关联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研究较多关注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提升,但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较为狭窄和片面,并未形成一致意见。同时对于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未进行探讨,且现有研究也没有将政治关联置于制度环境背景下。因此,基于我政治关联的现实情况,相关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为此,本研究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关联进行讨论,不仅考察了政治关联对企业静态经营能力的影响,更探究了政治关联对企业动态增长能力作用。同时将政治关联分成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行政层级和行政职权,分析不同层面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不同影响。此外,本文结合战略选择与制度环境理论,引入多元化战略与市场化程度两个因素,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这一研究主题从内部路径机理和外部环境制约两个角度进行了拓展研究。总体来看,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①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是否具有影响?政治关联的不同维度是否对成长性产生显著影响;②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路径如何,政治关联是否分布的间接影响企业成长性;③制度环境是否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关联关系起到一定作用,如何影响。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探索性研究和大样本实证的分析,在资源基础观的视角下构建了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依据“资源——战略——绩效”的框架,系统梳理了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市场化程度和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关系,形成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多层次研究体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首先,政治关联的纵向强度和横向强度均对企业成长性具有积极的正向驱动作用,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时政治关联对企业增长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其次,多元化战略在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政治关联能够提升企业资源获取的能力,使企业资源更为丰富,通过多元化战略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提升企业成长性;再次,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存在两条路径,即“政治关联——企业成长性”的直接影响路径,以及“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企业成长性”的间接影响路径,通过经营战略决策质量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政治关联为企业成长性提供了双重动力;最后,市场化程度在政治关联和企业成长性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越低的地区,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越显著。 上述研究结论深化了对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系内涵的理解,在政治关联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拓展。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创新之处:①创新性地将政治关联划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探究政治关联的不同维度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本质过程,完善了政治关联的衡量体系;②构建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影响的两条路径,即“政治关联——企业成长性”的直接影响路径,以及“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企业成长性”的间接影响路径,系统地揭示了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机理;③充分揭示了政治关联在不同市场化程度调节下对企业成长性影响机制的差异,该研究所得能够为企业提供实践启示,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诚然,囿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本文还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基于此,本文也在篇幅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72;F224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政治关联
1.3.2 多元化战略
1.3.3 企业成长性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逻辑
1.4.2 技术路线
1.4.3 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说明
2 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
2.1 政治关联研究的总体趋势
2.2 政治关联文献综述
2.2.1 “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2.2.2 政治关联的获取途径与度量方法
2.2.3 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
2.2.4 研究评述
2.3 多元化战略文献综述
2.3.1 多元化的内涵与动因
2.3.2 多元化选择与企业绩效
2.3.3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
2.3.4 研究评述
2.4 企业成长性文献综述
2.4.1 企业成长性的界定
2.4.2 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
2.4.3 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
2.4.4 研究评述
2.5 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三者关系研究综述
2.5.1 对资源基础观的借鉴
2.5.2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
2.5.3 研究评述
2.6 制度环境文献综述
2.6.1 制度环境与企业发展
2.6.2 制度环境与政治关联
2.6.3 研究评述
3 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1 概念与分类
3.1.2 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2 案例设计
3.2.1 研究问题与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 案例企业简介
3.4 数据分析
3.4.1 政治关联
3.4.2 多元化战略
3.4.3 企业成长性
3.4.4 案例数据信息编码
3.5 结果讨论与初始命题提出
3.5.1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
3.5.2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
3.5.3 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
3.6 本章小结
4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分析框架与逻辑关联
4.1 政治关联的维度界定
4.1.1 政治关联强度的概述
4.1.2 政治关联的维度
4.2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
4.2.1 政治关联与企业性质:政策资源与政策负担
4.2.2 政治关联与战略选择:资源与战略匹配性
4.2.3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政治关联的两面性
4.3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关系的内外部分析
4.3.1 内部因素分析:多元化视角的切入
4.3.2 外部因素分析:制度环境的影响
4.4 分析框架与逻辑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5.1 研究维度概述
5.1.1 多元化维度:多元化程度与多元化类型
5.1.2 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
5.1.3 企业成长性的内涵:经营能力与增长能力
5.2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假设
5.3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关联假设
5.4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假设
5.4.1 多元化程度与企业成长性
5.4.2 多元化类型与企业成长性
5.5 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
5.6 市场化程度调节影响
5.7 概念模型提出
5.8 本章小结
6 研究设计:数据与方法
6.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6.1.2 数据收集过程
6.2 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度
6.2.1 自变量及其测度
6.2.2 中介变量及其测度
6.2.3 因变量及其测度
6.2.4 调节变量及其测度
6.2.5 控制变量及其测度
6.2.6 变量测度小结
6.3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1.1 一般性变量统计分析
7.1.2 关于政治关联特征刻画
7.2 因子分析
7.3 相关分析
7.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7.4.1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回归分析
7.4.2 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分析
7.4.3 市场化程度调节效应分析
7.5 实证结果讨论
7.5.1 究假设检验结果的总结
7.5.2 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分析
7.5.3 多元化战略选择中介作用的分析
7.5.4 市场化程度调节效应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8.2.1 研究的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的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9603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72;F224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提出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政治关联
1.3.2 多元化战略
1.3.3 企业成长性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逻辑
1.4.2 技术路线
1.4.3 章节安排
1.5 研究创新说明
2 以往相关研究的回顾
2.1 政治关联研究的总体趋势
2.2 政治关联文献综述
2.2.1 “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2.2.2 政治关联的获取途径与度量方法
2.2.3 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
2.2.4 研究评述
2.3 多元化战略文献综述
2.3.1 多元化的内涵与动因
2.3.2 多元化选择与企业绩效
2.3.3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
2.3.4 研究评述
2.4 企业成长性文献综述
2.4.1 企业成长性的界定
2.4.2 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
2.4.3 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
2.4.4 研究评述
2.5 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三者关系研究综述
2.5.1 对资源基础观的借鉴
2.5.2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
2.5.3 研究评述
2.6 制度环境文献综述
2.6.1 制度环境与企业发展
2.6.2 制度环境与政治关联
2.6.3 研究评述
3 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3.1.1 概念与分类
3.1.2 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2 案例设计
3.2.1 研究问题与理论预设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 案例企业简介
3.4 数据分析
3.4.1 政治关联
3.4.2 多元化战略
3.4.3 企业成长性
3.4.4 案例数据信息编码
3.5 结果讨论与初始命题提出
3.5.1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
3.5.2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
3.5.3 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
3.6 本章小结
4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分析框架与逻辑关联
4.1 政治关联的维度界定
4.1.1 政治关联强度的概述
4.1.2 政治关联的维度
4.2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
4.2.1 政治关联与企业性质:政策资源与政策负担
4.2.2 政治关联与战略选择:资源与战略匹配性
4.2.3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政治关联的两面性
4.3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关系的内外部分析
4.3.1 内部因素分析:多元化视角的切入
4.3.2 外部因素分析:制度环境的影响
4.4 分析框架与逻辑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5.1 研究维度概述
5.1.1 多元化维度:多元化程度与多元化类型
5.1.2 制度环境:市场化程度
5.1.3 企业成长性的内涵:经营能力与增长能力
5.2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假设
5.3 政治关联与多元化战略关联假设
5.4 多元化战略与企业成长性关联假设
5.4.1 多元化程度与企业成长性
5.4.2 多元化类型与企业成长性
5.5 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
5.6 市场化程度调节影响
5.7 概念模型提出
5.8 本章小结
6 研究设计:数据与方法
6.1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6.1.2 数据收集过程
6.2 变量操作性定义与测度
6.2.1 自变量及其测度
6.2.2 中介变量及其测度
6.2.3 因变量及其测度
6.2.4 调节变量及其测度
6.2.5 控制变量及其测度
6.2.6 变量测度小结
6.3 数据分析工具与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与假设检验
7.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1.1 一般性变量统计分析
7.1.2 关于政治关联特征刻画
7.2 因子分析
7.3 相关分析
7.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7.4.1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性的回归分析
7.4.2 多元化战略的中介作用分析
7.4.3 市场化程度调节效应分析
7.5 实证结果讨论
7.5.1 究假设检验结果的总结
7.5.2 政治关联对企业成长性作用的分析
7.5.3 多元化战略选择中介作用的分析
7.5.4 市场化程度调节效应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8.2.1 研究的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的局限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明杰;余东华;;制度选择、规制改革与产业绩效——中印电信业的比较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1期
3 曾庆生;陈信元;;何种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公司权益代理成本——大股东与董事会治理效率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6年02期
4 邵平;刘林;孔爱国;;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因素分析——金融业的证据(2000~2005年)[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5 陈运森;朱松;;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资本投资[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6 张祥建;郭岚;;政治关联的机理、渠道与策略: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7 徐二明;张晗;;基于战略的公司治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1期
8 蔡地;万迪昉;;民营企业家政治关联、政府干预与多元化经营[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6期
9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宣喻,瞿绍发,李怀祖;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859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5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