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与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8:04
   城市集群是指城市及其相关社会经济活动遵循交通便利、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等原则,向特定区域集聚、组合的动态过程,是区域范围内城市个体之间内在联系不断强化的结果。长期以来,在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益高速增长的背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社会总效率下降的趋势渐强,中国城市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应用科学的手段评价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引导城市集群理性发展,无疑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论文首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城市集群的概念,利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得出2000年中国已形成19个城市集群区域。并以城市集群演化规律及实际发展水平为标准,将中国城市集群归并为大都市区、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和都市连绵区四种类型。中国城市集群的演化发展主要受资源禀赋、知识创造、社会文化、产业体系以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从历时角度来看,中国城市集群发展主要经历了古代的萌芽期、近现代的发育期和当代的成长期。从共时角度来看,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城市集群的演化发展轨迹。 其次,利用DEA分析法中VRS模型,测得2009年中国19个城市集群经济效率平均值为0.830,即达到最优水平的83%。其中,各城市集群的规模水平比较适度,而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影响目前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从三大地域视角来看,中国东部城市集群平均经济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从不同空间形态视角来看,城市集群中,都市连绵区平均经济效率水平最高,城市圈(城市带)与城市群紧随其后,大都市区的平均经济效率水平最低。 接着,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得2003至2009年间,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累积变动幅度很小,城市集群平均经济效率并未显著提高。在经济效率累积变动的空间分布上,中国城市集群表现出较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在经济效率年均变动水平上,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呈现出微弱递增趋势,而都市连绵区表现出微弱递减趋势,仅有城市圈(城市带)经济效率年均水平保持不变。 继而,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和硬件状况对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起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尽管未能检测出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空间形态下,城市集群经济效率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但值得肯定是,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牢水平是多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在配置中达到最优组合,进而提升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本论文提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城市集群治理理念,这不仅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效率与效益并重的思想,还要坚持从全局观念出发,引导城市集群理性发展;其次,应根据格城市集群实际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多层级委员会、松散的多主体参与、城市联盟以及多模式共存等治理模式;再次,要规范治理的运行机制,在治理方案的形成与执行、政策执行的奖惩以及治理协调机制上,应形成相应的标准和流程制度;最后,应重点从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以及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四方面着手,实施多途径的治理措施,提升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99.2;F224;D63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城市集群研究
    2.2 国内城市集群研究
    2.3 城市集群文献综述评价
3 城市集群经济效率基础理论
    3.1 城市集群概念及特征
    3.2 城市集群经济增长理论
    3.3 城市集群经济效率评价
4 中国城市集群的发展与演化
    4.1 中国城市集群的识别
    4.2 中国城市集群演化机制
    4.3 中国城市集群经济发展模式
5 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
    5.1 测度模型及方法
    5.2 城市集群经济效率现状
    5.3 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时空演化
6 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计算模型与方法
    6.2 计量分析过程及结果
    6.3 多因素作用效应分析
7 提升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的治理策略
    7.1 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
    7.2 灵活选择治理模式
    7.3 规范治理的运行机制
    7.4 多途径的治理措施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课题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有效性研究[J];开发研究;2005年03期

2 王圆圆;安徽城市效率分析与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2期

3 薛凤旋;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J];经济地理;2000年01期

4 金相郁;;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0~2003[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7期

5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6 葛海鹰,原毅军,董琨;沈阳、大连、鞍山城市经济功能变化的比较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7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年03期

8 李煜华;胡运权;孙凯;邵海宏;;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6期

9 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10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敬云;要素投入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景哲;关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丛昕宇;我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2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62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