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19:59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能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趋严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增长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国家、区域还是产业都渴望通过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加强,以提升创新能力。迄今为止,有关科技资源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经很多,特别是新增长理论产生以后,许多研究者依据全要素生产率(TFP)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但是这些研究常常把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未能区分不同来源科技投入经济绩效的差异。本研究在分析基于来源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总量、强度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比较它们所产生的经济绩效,探求引致绩效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沿用新增长理论分析科技投入经济绩效问题的一般方法,论文使用1997~2008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对现有文献做三个方面的拓展:第一,将ST投入区别为来自政府的投入和来自企业的投入;第二,选择区域之间的技术成交额作为计量ST投入外溢的尺度,并将其与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投入置于同一框架下,应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它们对TFP的作用;第三,在TFP测度中,选择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剔除了传统“索罗余值”法计算中的非创新冗余,同时又将TFP分解为技术效率(EC)和技术进步率(TC)两个部分。通过分析,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12年来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科技创新投入都有快速增长,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更快,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企业科技投入的增加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尽管不同科技投入全国范围内发散,但在各自区域内部分存在收敛趋势。 (2)中国TFP增长主要来自于科技进步率(TC)的贡献,技术效率(EC)对TFP的增长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从地区情况看,东部地区TFP增长明显,中西部地区TFP并没有显著的增长。 (3)不同类型的ST活动对TFP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企业ST投入对TFP作用效果最大,且对于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和西部;创新溢出(技术交易)带来的TFP效应居其次,且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而政府ST投入的TFP弹性在三个地区均为负值。 (4)提高科技创新投入经济绩效需要提高知识产出水平,政府科技投入知识产出弹性大于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将能够带来知识产出的增加。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322;F224
【部分图文】:
)有显著影响)为了判断样本均值的差异状况以及样本数据是否满足方差分析的假定,首先绘制出3组数据的正态概率图(P-P图),如图3.2,可以看到对总体的正态性假定没有问题。这表明3个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投入强度(A1)差异是否显著的问题可以通过方差分析予以检验。图 3. 2 东、中、西部科技投入投入强度(A1)正态概率图方差分析是在可比较的数组中,把数据间的总的“变差”按各指定的变差来源进行分解的一种技术。对变差的度量,采用离差平方和。方差分析方法就是从总离差平方和分解出可追溯到指定来源的部分离差平方和,也就是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统计证明组间方差除以组内方差的比值服从F分布。基于3.3.1中所给出的方法,应用SPSS 15.0求出结果如下:表3. 5 科技投入强度方差齐次性检验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2.948 2 30 .068表3.5中Levene 统计量(Levene Statistic )为2.948,Sig.为0.068,大于0.05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0369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G322;F224
【部分图文】:
)有显著影响)为了判断样本均值的差异状况以及样本数据是否满足方差分析的假定,首先绘制出3组数据的正态概率图(P-P图),如图3.2,可以看到对总体的正态性假定没有问题。这表明3个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投入强度(A1)差异是否显著的问题可以通过方差分析予以检验。图 3. 2 东、中、西部科技投入投入强度(A1)正态概率图方差分析是在可比较的数组中,把数据间的总的“变差”按各指定的变差来源进行分解的一种技术。对变差的度量,采用离差平方和。方差分析方法就是从总离差平方和分解出可追溯到指定来源的部分离差平方和,也就是组间方差和组内方差。统计证明组间方差除以组内方差的比值服从F分布。基于3.3.1中所给出的方法,应用SPSS 15.0求出结果如下:表3. 5 科技投入强度方差齐次性检验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Sig.2.948 2 30 .068表3.5中Levene 统计量(Levene Statistic )为2.948,Sig.为0.068,大于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梅,李石柱,唐五湘;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评价[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3 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4 张钢,徐贤春,刘蕾;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政府能力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5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9期
6 文红星;中国全要素生产力的差异比较与启示——以上海、湖北、四川为例[J];经济问题;2005年02期
7 项本武;;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年05期
8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9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10 舒元,徐现祥;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J];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本文编号:2890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9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