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
发布时间:2020-12-20 22:48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资源作为科学技术的基本要素,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一般资源配置竞争上升到了科技资源配置的竞争。不断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在改革进程中同益显露,突出地表现在: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政出多门、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权力高度分散和过分集中的双重矛盾并存;科技项目名目繁多,产学研联系不紧,科技资源配置缺乏整体布局;科技政策法规的效力等级较低,统筹协调力较弱等;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权责不明,科技资源投入结构不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率低下。鉴此,本研究在对我国科技管理政策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科技财力和人力资源配置格局的认识和配置效率评价,进一步认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及变动规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论文包括六个部分:一是运用资源配置、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公共选择等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科技资源及其配置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构建了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科技管...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中外研究的比较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2.1 科技资源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1 科技资源的概念
2.1.2 科技资源的基本内涵
2.1.3 科技资源的主要特点
2.2 科技资源的分类
2.2.1 科技人力资源
2.2.2 科技财力资源
2.2.3 科技物力资源
2.2.4 科技信息资源
2.3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
2.3.1 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内涵
2.3.2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
2.3.3 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4 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3章 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3.1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强调市场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3.1.2 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强化产权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
3.1.3 增长极理论:验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及其演化趋势
3.1.4 梯度推移理论:揭示科技资源配置多维层面梯度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
3.1.5 创新理论:界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职能
3.1.6 公共学派:对非市场缺陷以及"政府失败"问题的分析,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分析
3.2.1 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理
3.2.2 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要职能
3.3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及评价
3.3.1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
3.3.2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第4章 我国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政策
4.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
4.1.1 科技体制初创期(1949-1954年)
4.1.2 发展与转变时期(1955-1966年)
4.1.3 文革时期(1966-1977年)
4.1.4 调整与酝酿改革时期(1978-1984年)
4.1.5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时期(1985-1994年)
4.1.6 改革深化和系统调整时期(1995-2005年)
4.1.7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期(2006年以来)
4.2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
4.2.1 中央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4.2.2 地方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4.3 我国科技管理的主要政策及评价
4.3.1 不同时期国家重要科技政策法规及评价
4.3.2 科技管理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及评价
4.4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及实践分析
4.4.1 政府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分析
4.4.2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分析
4.4.3 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做法
4.5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存在权力高度分散和过分集中的双重矛盾
4.5.2 地方和中央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与架构存在明显同构现象
4.5.3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布局
4.5.4 科技政策法规的稳定性、权威性不强,效力等级较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5.1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5.1.1 研究方法选择
5.1.2 指标与数据说明
5.2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变化特征
5.2.1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与来源结构分析
5.2.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总体变动趋势
5.2.3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总体变动趋势
5.3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5.3.1 各地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与比较
5.3.2 各地R&D经费的投入
5.3.3 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支出比较
5.3.4 不同区域科技财力资源的聚类分析
5.4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5.4.1 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配置
5.4.2 政府R&D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配
5.5 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来源及支出比较
5.5.1 R&D经费来源情况
5.5.2 不同类型单位R&D支出情况
5.5.3 不同研究领域R&D支出情况
5.6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第6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6.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特征
6.1.1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变动情况
6.1.2 R&D人员的时间投入
6.2 我国科技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6.2.2 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配置
6.2.3 R&D人员的区域配置
6.3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6.3.1 科技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分布与比较
6.3.2 不同类型单位R&D人员的分布与比较
6.4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比较
6.4.1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的比较
6.4.2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布
6.5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第7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估
7.1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产出分析
7.1.1 科技产出情况分析
7.1.2 技术市场
7.2 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分析
7.2.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7.2.2 科技财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7.2.3 科技人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7.2.4 我国不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聚类分析
7.3 基于多元回归(OLS)模型的科技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7.3.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7.3.2 计量模型的选择
7.3.3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7.3.4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8.1.1 指标选择
8.1.2 数据来源和说明
8.2 研究方法与模型
8.2.1 Malmquist指数
8.2.2 Malmquist指数的计算
8.2.3 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两阶段模型
8.3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8.3.1 1999-2007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结果比较
8.3.2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8.3.3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8.3.4 结论与讨论
8.4 中国科技研发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1999-2007年中国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2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3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4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9.1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做法与经验
9.1.1 美国
9.1.2 日本
9.1.3 德国
9.1.4 韩国
9.1.5 俄罗斯
9.2 对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与启示
9.2.1 基本评价
9.2.2 几点启示
第10章 主要结论、政策涵义及关键措施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涵义
10.3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措施
10.3.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协调
10.3.2 继续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结构调整
10.3.3 加强科技立法和制度规范建设,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10.3.4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优化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
10.3.5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10.3.6 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0.3.7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10.3.8 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928693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中外研究的比较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
2.1 科技资源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1.1 科技资源的概念
2.1.2 科技资源的基本内涵
2.1.3 科技资源的主要特点
2.2 科技资源的分类
2.2.1 科技人力资源
2.2.2 科技财力资源
2.2.3 科技物力资源
2.2.4 科技信息资源
2.3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
2.3.1 科技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内涵
2.3.2 科技资源配置的内容
2.3.3 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4 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3章 科技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3.1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强调市场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3.1.2 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强化产权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意义
3.1.3 增长极理论:验证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及区域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及其演化趋势
3.1.4 梯度推移理论:揭示科技资源配置多维层面梯度间的耦合关系和多元交叉互推机理
3.1.5 创新理论:界定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职能
3.1.6 公共学派:对非市场缺陷以及"政府失败"问题的分析,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机制分析
3.2.1 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理
3.2.2 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主要职能
3.3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及评价
3.3.1 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
3.3.2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第4章 我国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政策
4.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
4.1.1 科技体制初创期(1949-1954年)
4.1.2 发展与转变时期(1955-1966年)
4.1.3 文革时期(1966-1977年)
4.1.4 调整与酝酿改革时期(1978-1984年)
4.1.5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时期(1985-1994年)
4.1.6 改革深化和系统调整时期(1995-2005年)
4.1.7 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期(2006年以来)
4.2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
4.2.1 中央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4.2.2 地方层面的科技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
4.3 我国科技管理的主要政策及评价
4.3.1 不同时期国家重要科技政策法规及评价
4.3.2 科技管理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及评价
4.4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及实践分析
4.4.1 政府科技财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分析
4.4.2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分析
4.4.3 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做法
4.5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存在权力高度分散和过分集中的双重矛盾
4.5.2 地方和中央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与架构存在明显同构现象
4.5.3 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缺乏对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布局
4.5.4 科技政策法规的稳定性、权威性不强,效力等级较低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状况
5.1 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5.1.1 研究方法选择
5.1.2 指标与数据说明
5.2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总量变化特征
5.2.1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与来源结构分析
5.2.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总体变动趋势
5.2.3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总体变动趋势
5.3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5.3.1 各地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与比较
5.3.2 各地R&D经费的投入
5.3.3 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支出比较
5.3.4 不同区域科技财力资源的聚类分析
5.4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5.4.1 政府科技活动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配置
5.4.2 政府R&D经费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配
5.5 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来源及支出比较
5.5.1 R&D经费来源情况
5.5.2 不同类型单位R&D支出情况
5.5.3 不同研究领域R&D支出情况
5.6 我国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第6章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6.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总量特征
6.1.1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变动情况
6.1.2 R&D人员的时间投入
6.2 我国科技力资源配置的区域特征
6.2.2 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配置
6.2.3 R&D人员的区域配置
6.3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部门特征
6.3.1 科技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分布与比较
6.3.2 不同类型单位R&D人员的分布与比较
6.4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人力资源的比较
6.4.1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的比较
6.4.2 世界主要国家R&D活动人员在不同类型单位的分布
6.5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评价
第7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估
7.1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产出分析
7.1.1 科技产出情况分析
7.1.2 技术市场
7.2 我国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分析
7.2.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7.2.2 科技财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7.2.3 科技人力投入与科技产出比率分析
7.2.4 我国不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绩效的聚类分析
7.3 基于多元回归(OLS)模型的科技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7.3.1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7.3.2 计量模型的选择
7.3.3 模型测算结果分析
7.3.4 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8.1.1 指标选择
8.1.2 数据来源和说明
8.2 研究方法与模型
8.2.1 Malmquist指数
8.2.2 Malmquist指数的计算
8.2.3 科技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两阶段模型
8.3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8.3.1 1999-2007年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结果比较
8.3.2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8.3.3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监测结果
8.3.4 结论与讨论
8.4 中国科技研发效率测度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8.4.1 1999-2007年中国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2 1999-2003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3 2003-2007年中国各地区科技研发效率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8.4.4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与启示
9.1 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做法与经验
9.1.1 美国
9.1.2 日本
9.1.3 德国
9.1.4 韩国
9.1.5 俄罗斯
9.2 对国外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与启示
9.2.1 基本评价
9.2.2 几点启示
第10章 主要结论、政策涵义及关键措施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涵义
10.3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措施
10.3.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协调
10.3.2 继续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结构调整
10.3.3 加强科技立法和制度规范建设,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工作的战略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10.3.4 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优化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结构
10.3.5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10.3.6 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0.3.7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10.3.8 建立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928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928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