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城市化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23:21
  改革开放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45.7%,平均每年城市化水平上升3个百分点,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主旋律。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随着中国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的建成将资源的流动、人员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将会更加便捷和频繁,促进制造业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加速。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全面加速的发展时期,城市化将是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化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就业结构变化、要素流动、人口迁移、农民身份转换、城市居民和新移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普遍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发展过程。像中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样,城市化进程应该由市场力量起主导作用,政府发挥纠正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务服务的职能。然而,非均衡发展问题已...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城市化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978一2008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需求结构,国内生产总值,雌化,五时


一工一1今l分弓3~19弓5补燕五时摧.‘霞下时摧,戈奋护吞一盖时衣1身53~工分犷名注.增长速搜按雌化价攘未十并.积察率接珑份汁井、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转引自林毅夫等(1999)《中国的奇迹:69页世界银行80年代初的考察报告《中国:长期发展的济从需求方面看的最大特点,是积累比重过高(约占国入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比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数也高工业化的需要而推行的强制积累,依靠低工资、低分配、加资本投入。在职工工资增长方面,1957年以前工资有调整过一次,这在世界上是极少见的。长期的低工资政策家庭消费率不仅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

微观图,支出结构,国际比较


图2.52009年GDP支出结构国际比较数据来源:worldbankdatabase,2009。2、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不仅是行政机关,还是经济机关,形成了政式。虽然改革开放己经三十年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方式仍在延续,地方和社会的全面主管机关,负责本地的经济发展。政府行政权力对微观经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点,这种行政干预表现在两方面:(1)、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权力的绝对增强近年来,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权力的绝对增强,包括行政性资源配和对市场准入的行政性审批的加强。而与此对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目前市场化程度尚不平衡,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要素市要素价格形成由政府定价为主,政府在某些领域还干预资源配置。在土素的分配和定价上,直至今天仍然保持着双轨制,这就造成要素价格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资本的空间生产与中国的住房问题——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判理论为基础[J]. 冯旺舟,吴宁.  武陵学刊. 2010(06)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J]. 孙剑.  理论学刊. 2010(09)
[3]资本逻辑与空间化秩序——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解析[J]. 张凤超.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07)
[4]资本的空间新型扩张及其批判[J]. 段进军,胡火金.  哲学动态. 2010(06)
[5]土地出让制度流变[J]. 邢少文.  南风窗. 2010(11)
[6]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与演进[J]. 孙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2)
[7]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J]. 章仁彪,李春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8]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J]. 高峰.  学习与探索. 2010(01)
[9]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 增加可支付住房供给[J]. 汪利娜.  中国房地产. 2009(12)
[10]论征地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与突破[J]. 汪晖,陶然.  东南学术. 2009(06)

博士论文
[1]论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行为[D]. 徐承彦.厦门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亚萍.南昌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96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996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