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2:17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众多领域,尤其对于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政策取向,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影响。如何辨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理顺各因素层级关系,寻求碳排放与经济和谐发展的路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从能源供给、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和实践现状,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情景模拟做了以下创新性研究工作:(1)理清我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归纳总结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15个影响因素,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出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的五级层次结构模型,得出了经济粗放式发展、缺乏完善的低碳政策框架、人口众多且居民低碳意识薄弱、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图

分析图,作用路径,影响因素,强依赖性


第三章 基于 ISM 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象限:自主区、依赖区、连接区和独立区[101]。第一象限包含响性和弱相依性,因为这些元素与系统联系相对不紧密,故被象限包含的元素特征是弱影响性和强依赖性,故被称作依赖区元素特征是强影响性和强依赖性,这些因素对整个系统有较强于相互影响,这些因素相对于系统是不稳定的,故称作连接区元素特征是强影响性和弱依赖性,故被称作独立区。根据表 3影响性和依赖性可以得到图3-3我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作用路

路径,空间图,微藻,减排CO2


CO2生物固定技术主要指利用微藻固碳,不仅可以起到吸收碳源的作用,还能提供生物质能源,是最有应用前景的碳利用技术。如利用真养产碱杆菌,也可生产单细胞蛋白、乙酸等;用二氧化碳制成气肥,加大植物生长空间中的CO2浓度,可增加植物的干物质,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向培养液中通入高浓度的CO2为微藻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碳源,制备生物质能源,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转化微藻形成生物能源或其他新的生物产品,可使CO2生物减排法的经济效益提高;将微藻生物减排CO2与污水处理相结合,将使微藻生物减排CO2这项技术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环境可持续性也会增强。4.4.2 碳利用与转化减排路径研究碳利用与转化技术主要包括 CO2生物固定、聚合与利用技术、生产有机化工产品、CO2吞吐与驱替采油、制作制冷剂、食品饮料相关技术、生产无机化工产品和污水治理。因此理论上碳利用与转化率可以用公式 4-32 表示:R U C(4-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 黄栋,胡晓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 朱永彬,刘晓,王铮.  中国软科学. 2010(04)
[3]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 冯之浚,周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4)
[4]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 付加锋,刘小敏.  资源科学. 2010(02)
[5]2020年中国低碳能源中期目标解读[J]. 华贲.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 张爱军,李晓丹.  宏观经济管理. 2010(01)
[7]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J]. 周元春,邹骥.  统计与决策. 2009(23)
[8]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 张坤民.  求是. 2009(23)
[9]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 徐瑞娥.  经济研究参考. 2009(66)
[10]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J]. 曾贤刚,庞含霜.  中国软科学. 2009(S1)

博士论文
[1]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 郁文红.天津大学 2004
[2]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 钱杰.华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00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00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