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废墟”上的栖居——拆迁遗留地带的测度与空间生产

发布时间:2021-03-06 19:05
  本文借助"测度"方法讨论拆迁遗留地带这一特定社会空间中"钉子户"的日常生活实践,并经由"战术"概念探究钉子户如何在治理者有意的疏忽下捕捉机会、建立新的社会空间,以使其在"废墟"上的临时生活正常化。本文认为,以互视、互相照看和互助共用为特征的新的聚居小社会空间是上述正常化过程和钉子户栖居状态的关键条件,并强调这一社会空间"从无到有"的生成性和与旧有邻里关系范式间的连续性。以汉中家—牧英家的小社会空间为例,本文进一步揭示钉子户与工地势力间的空间政治,即二者间的互惠图式与地盘之争,并通过后者揭示一种事实空间权属的生成和工地—钉子户关系背后拆迁办势力的持续在场。 

【文章来源】:社会学评论. 2020,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废墟”上的栖居——拆迁遗留地带的测度与空间生产


拆迁前德善街的五种常见房型

汉中,空间关系,社会空间,实线


图2呈现了这个小社会空间与整个遗留地带的关系。由于距离在建工地极近,而周边绝大多数民居都已拆毁,这个小社会空间在地景意义上几乎是一个孤岛,其南北及四周被两条不规则的土路(见图2中的“后辟道路”)包围。这两条土路是在建工地施工队为方便重型钻机、吊机、挖机、运渣车等工程车辆出入工地而后辟的,两侧堆放了大量建筑垃圾或在地基开掘中挖抛、堆积而形成的土山。这两条道路在向西延伸后于工地中心交汇,在向东延伸并交汇后则通向街外的快速公路。而贯穿这个小社会空间的原有道路,仅剩主街的一小段(街口在北,南边街尾已封闭,为断头路)和横贯这些家户的两条原东西走向的巷道(152巷和162巷)的一部分。尽管巷道西边已被施工道路截断,但巷道的水泥砖路面基本得以保留,较之工地后辟的土路而言,其在晴天的灰尘更少,在雨季则更干燥。因此,尽管这个小社会空间已经被四面“打通”,但仍成为出入家门的住家户们以及路过的建筑工人们最愿意选择的日常路线。从图2还可看到,小社会空间附近的住宅主要是东面的连片工棚和住人集装箱,以及北面的两栋空置民居。这两栋空置民居也属德善街“钉子户”的房产,但房主已不在其中居住,仅安装监控以为未来的“强拆”取证;小社会空间里的住户和附近工人也基本不在这些房屋附近活动。相较而言,东面沿两条后辟道路“铺开”的工棚和集装箱里的临时住户即建筑工人,和小社会空间的关系更密切。他们的聚集而居使小社会空间的西沿成为比遗留地带内许多其他地点都要热闹的、整天有人来往的地方。由此,出乎一些来自外部视角的揣测的是,钉子家户普遍认为工人的到来、流动和居住使遗留地带变得更安全,而不是相反。

社会空间,汉中,方桌,家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小社会空间的内部,观察其中的具体关系。从图3可以看到,在这个小圈子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汉中家和牧英家,位于两条残存巷道的巷口,也即小圈子和外界的交界口上。两家人一出门便能够碰面,是面对面的居住关系。而巷道南侧、紧挨牧英家西侧一处露天水泥水池的一小块长期摆放一台小方桌、几把矮凳的空地,更可说是小圈子的社会中心(图3中的“方桌”)。这块空地系牧英家隔壁邻居签字搬走后、经拆迁队敲毁房体而露出的地基。由于这家人在建房时将地基垫得很高,因此在房子拆毁后,显露为一块干燥的、在雨季不会积水的高台。又由于这里已经是工地和遗留居住区的边界,南边除了新楼盘在建地基外并无建筑物遮挡,因此这里的采光极好。在这家人搬走后,牧英家和汉中家的人看中了这个地方,齐力将地基上的瓦砾清理干净,并在附近搬走邻居扔下的桌椅板凳里挑拣了一台尚结实的小方桌和几把形状各异的矮凳放在空地中央。天气舒适的时候,一天到晚都有人坐在这里乘凉或休息。(田野笔记,2016年8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人类学再思: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元关系、空间视角与当下都市实践[J]. 林叶.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3)
[2]地势、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J]. 朱晓阳.  思想战线. 2015(05)
[3]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J]. 陈映芳.  社会学研究. 2008(03)



本文编号:3067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67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