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中主体角色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9 13:34
本文通过构建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探究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中各主体主导地位的存在条件,继而研究食品溯源体系发展不同阶段下不同主体的角色转变。结果表明,政府在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初期处于主导地位。随着技术的发展,溯源体系建设成本下降,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政府退居监管者角色。而在新媒体塑造的舆论环境下,政府机构和食品企业将改变原有策略选择状态,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亦为企业主导地位的演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由此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政府建设食品溯源体系的机会成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奖惩措施及政府对食品安全涉事企业的处罚条件等,均影响了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结果与策略选择。为解决信任危机,食品溯源体系建设过程的主体分配应遵循市场及制度演化规律,因势利导,推动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向有利于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纵横.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政府食品溯源体系
情形1:CT+F1γ-F2γ-RIω>0且-CA-Cs-F4+F5x0+F3γx0+F6γx0<0,由图4左1所示,均衡点为(0,0),显然此种情形下,企业建设食品溯源体系的纯收益小于放弃建设的纯收益,而政府亦然。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建立食品溯源体系意味着更高的产品销售溢价,然而,当企业参与建设溯源体系所得的总收益与付出成本和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损失之差小于无溯源体系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期望损失时,其倾向于选择放弃建设溯源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当其建设食品溯源体系而对食品安全事件反应迅速的收益远小于其不建设溯源体系情形下的纯收益(企业建设及不建设溯源体系两种情形下政府的期望收益)时,其选择放弃建设行为,此时ESS为(0,0),即食品企业倾向于选择不建设溯源体系,而政府亦倾向于不建设溯源体系。社会整体无食品溯源体系时,当食品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比社会存在食品溯源体系的情形,企业通常面临更高的损失。由RIω-(CT+F1γ)<-F2γ,当社会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容忍度愈低,惩罚愈严,而居民对于可溯源食品的接纳度及支付意愿又难以提高时,鉴于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成本难以得到回报,从最大化收益角度,企业不建设溯源体系成为最优选择,这直接导致其暴露于食品安全事件连带责任风险中,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CC为外生变量,不做考量,而在此种情形下政府的稳定点条件易得,食品安全事件中,提高对政府有效处置的奖励,如增加官员晋升机会、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其声誉等,或者增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处置不力的损失,是避免此稳定点出现的有效决策。由此,x0成为其中的关键变量,放大作为第三方的新媒体监督作用,对政府的有效举措积极宣传褒扬,对处置不力的勇于揭露批评。
图3 政府和企业合建食品溯源体系食品企业作为食品生产销售的微观主体,若参与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则体系更为全面、微观,与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基于风险处置建设溯源体系的目标存在差别。若政府未进行食品溯源体系建设,而企业进行了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若采用企业溯源体系,则需缴纳一定的费用CC。尽管企业自身建设的溯源体系难以形成网络,但链状的溯源系统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处置效率,即假设存在溯源体系的处理成本远低于无溯源体系的处理成本,因而相应费用在此微乎其微。此外,本研究假设政府购买企业溯源体系发生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前,政府只有能掌握拥有溯源体系的企业相关信息,才可在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利用企业数据库。而当政府进行溯源体系建设、企业不进行配套建设时,由于政府措施难以在企业内部得到响应,因此其必然要动用官方新媒体对溯源体系进行相应宣传,此时其声誉收益为F5x0;反之,若政府措施得到企业回应,则其不再进行官方媒体宣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增长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检验与政策启示[J]. 张红凤,姜琪,吕杰. 经济研究. 2019(11)
[2]食品安全监督机制研究——媒体、资本市场与政府协同治理[J]. 周开国,杨海生,伍颖华. 经济研究. 2016(09)
[3]基于消费者对产地信息属性偏好的可追溯猪肉供给侧改革研究[J]. 陈秀娟,秦沙沙,尹世久,吴林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9)
[4]食品安全、监管有界性与制度安排[J]. 谢康,赖金天,肖静华,乌家培. 经济研究. 2016(04)
[5]政策性负担、规制俘获与食品安全[J]. 龚强,雷丽衡,袁燕. 经济研究. 2015(08)
[6]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 钱建平,杨信廷,吉增涛,孙传恒.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1)
[7]超市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陈雨生,房瑞景,尹世久,赵旭强. 中国农村经济. 2014(12)
[8]信任品市场的竞争效应与传染效应:理论和基于中国食品行业的事件研究[J]. 王永钦,刘思远,杜巨澜. 经济研究. 2014(02)
[9]行业信任危机的一个经济学解释:以食品安全为例[J]. 李想,石磊. 经济研究. 2014(01)
[10]激励、信息与食品安全规制[J]. 龚强,张一林,余建宇. 经济研究. 2013 (03)
本文编号:3089655
【文章来源】:经济纵横.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政府食品溯源体系
情形1:CT+F1γ-F2γ-RIω>0且-CA-Cs-F4+F5x0+F3γx0+F6γx0<0,由图4左1所示,均衡点为(0,0),显然此种情形下,企业建设食品溯源体系的纯收益小于放弃建设的纯收益,而政府亦然。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建立食品溯源体系意味着更高的产品销售溢价,然而,当企业参与建设溯源体系所得的总收益与付出成本和可能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损失之差小于无溯源体系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期望损失时,其倾向于选择放弃建设溯源体系;对于政府来说,当其建设食品溯源体系而对食品安全事件反应迅速的收益远小于其不建设溯源体系情形下的纯收益(企业建设及不建设溯源体系两种情形下政府的期望收益)时,其选择放弃建设行为,此时ESS为(0,0),即食品企业倾向于选择不建设溯源体系,而政府亦倾向于不建设溯源体系。社会整体无食品溯源体系时,当食品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相比社会存在食品溯源体系的情形,企业通常面临更高的损失。由RIω-(CT+F1γ)<-F2γ,当社会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容忍度愈低,惩罚愈严,而居民对于可溯源食品的接纳度及支付意愿又难以提高时,鉴于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成本难以得到回报,从最大化收益角度,企业不建设溯源体系成为最优选择,这直接导致其暴露于食品安全事件连带责任风险中,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CC为外生变量,不做考量,而在此种情形下政府的稳定点条件易得,食品安全事件中,提高对政府有效处置的奖励,如增加官员晋升机会、通过媒体宣传提高其声誉等,或者增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处置不力的损失,是避免此稳定点出现的有效决策。由此,x0成为其中的关键变量,放大作为第三方的新媒体监督作用,对政府的有效举措积极宣传褒扬,对处置不力的勇于揭露批评。
图3 政府和企业合建食品溯源体系食品企业作为食品生产销售的微观主体,若参与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则体系更为全面、微观,与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基于风险处置建设溯源体系的目标存在差别。若政府未进行食品溯源体系建设,而企业进行了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政府若采用企业溯源体系,则需缴纳一定的费用CC。尽管企业自身建设的溯源体系难以形成网络,但链状的溯源系统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处置效率,即假设存在溯源体系的处理成本远低于无溯源体系的处理成本,因而相应费用在此微乎其微。此外,本研究假设政府购买企业溯源体系发生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前,政府只有能掌握拥有溯源体系的企业相关信息,才可在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利用企业数据库。而当政府进行溯源体系建设、企业不进行配套建设时,由于政府措施难以在企业内部得到响应,因此其必然要动用官方新媒体对溯源体系进行相应宣传,此时其声誉收益为F5x0;反之,若政府措施得到企业回应,则其不再进行官方媒体宣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增长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检验与政策启示[J]. 张红凤,姜琪,吕杰. 经济研究. 2019(11)
[2]食品安全监督机制研究——媒体、资本市场与政府协同治理[J]. 周开国,杨海生,伍颖华. 经济研究. 2016(09)
[3]基于消费者对产地信息属性偏好的可追溯猪肉供给侧改革研究[J]. 陈秀娟,秦沙沙,尹世久,吴林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9)
[4]食品安全、监管有界性与制度安排[J]. 谢康,赖金天,肖静华,乌家培. 经济研究. 2016(04)
[5]政策性负担、规制俘获与食品安全[J]. 龚强,雷丽衡,袁燕. 经济研究. 2015(08)
[6]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 钱建平,杨信廷,吉增涛,孙传恒.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1)
[7]超市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陈雨生,房瑞景,尹世久,赵旭强. 中国农村经济. 2014(12)
[8]信任品市场的竞争效应与传染效应:理论和基于中国食品行业的事件研究[J]. 王永钦,刘思远,杜巨澜. 经济研究. 2014(02)
[9]行业信任危机的一个经济学解释:以食品安全为例[J]. 李想,石磊. 经济研究. 2014(01)
[10]激励、信息与食品安全规制[J]. 龚强,张一林,余建宇. 经济研究. 2013 (03)
本文编号:3089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8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