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优化 ——以祁门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4 09:37
新时期下,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县级层面是国家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统一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基本单元。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核心内容“三大结构”规划作为对县域内小城镇发展的统领性、纲领性规划,将同其它空间性规划统一到空间规划体系之内。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山区县,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更需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优化编制思路与方式。因此,把握当前山区县域城镇体系具有的问题,研究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首先,论文阐述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可以用来表征小城镇的发展潜力。同时,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概况和小城镇发展潜力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评述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针对小城镇发展潜力进行经济与产业、社会基础、区位交通等更直接的发展资源的具体研究。然后,论文从县域层面发展策略与预测、各城镇发展概况、县域城镇体系现有问题三个层面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考虑的主体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山区县域城镇体系具有的主要问题,包括发展不均衡、相连性差;极核性弱、辐射力不强;协同性差,统...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以使其带动县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城区以外的城镇要依据其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高的重点城镇具有适宜发展的空间,发展潜力较小的一般镇则应因地制宜、适度确定其发展路径。城镇职能的定位,应因势利导并以一定的规模进行支撑,在充分分析各城镇拥有的各种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在县域统筹分工下进行明确。而县域空间结构的规划,要在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对县域的空间发展进行统筹考虑,明确县域空间发展的片区划分、重要节点和相互联系的主要廊带。
祁门县小城镇风貌(来源: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王丽萍,李淑琴.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05)
[2]基于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 张茂省,王尧. 地质通报. 2018(Z1)
[3]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J]. 邓红卫,汲金凤,蔺欢欢,刘鹏. 科技促进发展. 2017(12)
[4]江西弋阳工业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 陈文姬,杨涛,雷波,陈院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03)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张兴,桂梅. 中国土地. 2017(08)
[6]市县“多规合一”之“一张蓝图”探析——以山东省桓台县“多规合一”试点为例[J]. 林坚,乔治洋,吴宇翔.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6)
[7]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J]. 左其亭.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7(03)
[8]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J]. 芦艳艳,许明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2)
[9]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资源评价研究[J]. 刘旻青,李春慧,林星辛,张歆蒴,覃光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02)
[10]基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李新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2)
博士论文
[1]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 冯银.中国地质大学 2018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 牛敏杰.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D]. 祝秀芝.山东农业大学 2013
[4]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郭艳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5]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D]. 陈英姿.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研究[D]. 吴凡.南京大学 2018
[2]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 王振文.重庆大学 2016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沈阳市综合承载力方案比较研究[D]. 麻理.沈阳建筑大学 2015
[4]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学科发展演进研究[D]. 胡嘉佩.南京大学 2015
[5]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周小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6]山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研究[D]. 张晓倩.吉林大学 2013
[7]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变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 张艳丽.兰州大学 2012
[8]统筹城乡发展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 唐劲峰.中南大学 2007
[9]天津市河东区土地开发利用及规划研究[D]. 王锦利.天津大学 2006
[10]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的探索[D]. 王立敏.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97500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要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以使其带动县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城区以外的城镇要依据其发展潜力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高的重点城镇具有适宜发展的空间,发展潜力较小的一般镇则应因地制宜、适度确定其发展路径。城镇职能的定位,应因势利导并以一定的规模进行支撑,在充分分析各城镇拥有的各种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在县域统筹分工下进行明确。而县域空间结构的规划,要在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对县域的空间发展进行统筹考虑,明确县域空间发展的片区划分、重要节点和相互联系的主要廊带。
祁门县小城镇风貌(来源: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王丽萍,李淑琴.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05)
[2]基于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 张茂省,王尧. 地质通报. 2018(Z1)
[3]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J]. 邓红卫,汲金凤,蔺欢欢,刘鹏. 科技促进发展. 2017(12)
[4]江西弋阳工业园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J]. 陈文姬,杨涛,雷波,陈院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7(03)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张兴,桂梅. 中国土地. 2017(08)
[6]市县“多规合一”之“一张蓝图”探析——以山东省桓台县“多规合一”试点为例[J]. 林坚,乔治洋,吴宇翔.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6)
[7]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J]. 左其亭.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7(03)
[8]服务于土地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探讨[J]. 芦艳艳,许明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02)
[9]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资源评价研究[J]. 刘旻青,李春慧,林星辛,张歆蒴,覃光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02)
[10]基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李新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2)
博士论文
[1]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 冯银.中国地质大学 2018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我国农业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研究[D]. 牛敏杰.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预测研究[D]. 祝秀芝.山东农业大学 2013
[4]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郭艳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5]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D]. 陈英姿.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地理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评价研究[D]. 吴凡.南京大学 2018
[2]农业转型背景下的近郊型山地乡村空间更新研究[D]. 王振文.重庆大学 2016
[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沈阳市综合承载力方案比较研究[D]. 麻理.沈阳建筑大学 2015
[4]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学科发展演进研究[D]. 胡嘉佩.南京大学 2015
[5]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周小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6]山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研究[D]. 张晓倩.吉林大学 2013
[7]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变化与协调发展研究[D]. 张艳丽.兰州大学 2012
[8]统筹城乡发展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 唐劲峰.中南大学 2007
[9]天津市河东区土地开发利用及规划研究[D]. 王锦利.天津大学 2006
[10]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的探索[D]. 王立敏.天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97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097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