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06:04
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是有效提高一个国家技术进步水平的重要手段。政府和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两大主体,政府的科技投入引导和带动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从而对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国的政府科技投入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已低于众多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应该更高还是更低?科技投入资源的配置中有关政府科技投入规模的大小及其合理性问题,理论研究展开得不是很充分,而在实践中也是一大难题,在中国更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从经济理论、技术方法及政策实施等方面研究政府科技投入规模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为研究对象,探讨政府公共财政介入科技活动的程度、界限及范围的优化问题。在综述国内外公共科技活动的相关文献、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的研究进行专题讨论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模型推演、经济计量实证研究、类比分析等方法,对政府公共科技活动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就中国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活动
1.2.2 科技投入与财政科技投入
1.2.3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及适度规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研究
2.1.2 演化经济理论的研究
2.1.3 对两种研究的简要评论
2.2 实证研究综述
2.2.1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或经济获益
2.2.2 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的影响
2.2.3 财政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
2.3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
2.3.1 基于经济增长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2.3.2 基于企业私人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2.3.3 基于公共产品最优供应量的研究
2.3.4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
2.3.5 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的简要评论
第三章 财政科技投入最优规模的经济理论解析
3.1 基本假设
3.1.1 资本积累和创新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增长
3.1.2 政府公共研究与企业私人研究的分工
3.1.3 政府公共研发与私人研发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
3.2 模型框架
3.2.1 消费者
3.2.2 最终消费品生产部门
3.2.3 中间资本品生产部门
3.2.4 企业私人研究部门
3.2.5 资本市场
3.2.6 政府公共研发部门
3.2.7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3 模型的初步分析
3.4 数值模拟分析
3.4.1 政府公共研发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4.2 政府公共研发最优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四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实证数据选择和方法
4.2 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分析
4.3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4.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5 方差分解
4.6 主要结论
第五章 基于研发主体影响的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中国整体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5.2.2 创新主体对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5.3 主要结论
第六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分析及最优规模结构测度
6.1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6.1.1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规模
6.1.2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结构
6.1.3 主要结论
6.2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最优规模的测度
6.2.1 模型与方法
6.2.2 中国政府R&D投入最优规模及结构的测度
6.2.3 主要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实现路径
7.1 世界研发大国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1.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
7.1.2 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调整的影响因素
7.2 影响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规模的现实因素分析
7.2.1 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7.2.2 国际科技投入新变化和新趋势
7.2.3 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
7.3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的测算和实现路径
7.3.1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7.3.2 未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目标强度
7.3.3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第八章 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8.1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8.1.1 财政科技经费及其管理的历史沿革
8.1.2 现行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概况
8.2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8.2.1 稳定增长的执行机制尚不健全
8.2.2 投入方向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仍有差距
8.2.3 全局设计和统一协调不够
8.2.4 绩效评价与监督有待提高
8.3 财政科技投入管理运行机制的国际借鉴
8.3.1 通过立法保障增长机制和增长目标
8.3.2 投入领域强调公共属性和先导作用
8.3.3 管理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8.3.4 分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产权激励
8.3.5 绩效评价与监督的法制化和社会化
8.4 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政策建议
8.4.1 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8.4.2 廓清财政科技投入职能定位与保障领域
8.4.3 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顶层设计与目标协调
8.4.4 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预算执行管理
8.4.5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评价监督体系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财政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基于1989-2007年的数据分析[J]. 赵立雨,师萍. 中国软科学. 2010(02)
[2]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管理世界. 2009(10)
[3]我国R&D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J]. 宋吟秋. 统计研究. 2009(10)
[4]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肖敏,谢富纪. 软科学. 2009(10)
[5]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 系统工程. 2009(08)
[6]中国财政创新激励政策的增长绩效分析[J]. 郭玉清,姜磊,李永宁. 当代经济科学. 2009(03)
[7]政府研发投资与长期经济增长[J]. 严成樑. 经济科学. 2009(02)
[8]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J].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3)
[9]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岳书敬. 科研管理. 2008(05)
[10]政府公共R&D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 杨朝峰,贾小峰. 中国软科学. 2008(08)
本文编号:3120913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科技活动
1.2.2 科技投入与财政科技投入
1.2.3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及适度规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研究
2.1.2 演化经济理论的研究
2.1.3 对两种研究的简要评论
2.2 实证研究综述
2.2.1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或经济获益
2.2.2 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的影响
2.2.3 财政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
2.3 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
2.3.1 基于经济增长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2.3.2 基于企业私人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的研究
2.3.3 基于公共产品最优供应量的研究
2.3.4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
2.3.5 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研究的简要评论
第三章 财政科技投入最优规模的经济理论解析
3.1 基本假设
3.1.1 资本积累和创新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增长
3.1.2 政府公共研究与企业私人研究的分工
3.1.3 政府公共研发与私人研发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
3.2 模型框架
3.2.1 消费者
3.2.2 最终消费品生产部门
3.2.3 中间资本品生产部门
3.2.4 企业私人研究部门
3.2.5 资本市场
3.2.6 政府公共研发部门
3.2.7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3.3 模型的初步分析
3.4 数值模拟分析
3.4.1 政府公共研发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4.2 政府公共研发最优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四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实证数据选择和方法
4.2 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回归分析
4.3 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4.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5 方差分解
4.6 主要结论
第五章 基于研发主体影响的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中国整体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5.2.2 创新主体对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5.3 主要结论
第六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状况分析及最优规模结构测度
6.1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6.1.1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规模
6.1.2 中国政府R&D经费的投入结构
6.1.3 主要结论
6.2 中国政府研发投入最优规模的测度
6.2.1 模型与方法
6.2.2 中国政府R&D投入最优规模及结构的测度
6.2.3 主要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实现路径
7.1 世界研发大国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1.1 世界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变动的阶段特征
7.1.2 主要国家科技投入中政府所占比重调整的影响因素
7.2 影响中国财政科技投入强度规模的现实因素分析
7.2.1 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7.2.2 国际科技投入新变化和新趋势
7.2.3 国家战略和相关政策
7.3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的测算和实现路径
7.3.1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目标
7.3.2 未来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目标强度
7.3.3 未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及其实现路径
第八章 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规模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8.1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8.1.1 财政科技经费及其管理的历史沿革
8.1.2 现行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概况
8.2 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8.2.1 稳定增长的执行机制尚不健全
8.2.2 投入方向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仍有差距
8.2.3 全局设计和统一协调不够
8.2.4 绩效评价与监督有待提高
8.3 财政科技投入管理运行机制的国际借鉴
8.3.1 通过立法保障增长机制和增长目标
8.3.2 投入领域强调公共属性和先导作用
8.3.3 管理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8.3.4 分配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和产权激励
8.3.5 绩效评价与监督的法制化和社会化
8.4 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的政策建议
8.4.1 落实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8.4.2 廓清财政科技投入职能定位与保障领域
8.4.3 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顶层设计与目标协调
8.4.4 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预算执行管理
8.4.5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评价监督体系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财政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基于1989-2007年的数据分析[J]. 赵立雨,师萍. 中国软科学. 2010(02)
[2]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管理世界. 2009(10)
[3]我国R&D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研究[J]. 宋吟秋. 统计研究. 2009(10)
[4]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肖敏,谢富纪. 软科学. 2009(10)
[5]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 系统工程. 2009(08)
[6]中国财政创新激励政策的增长绩效分析[J]. 郭玉清,姜磊,李永宁. 当代经济科学. 2009(03)
[7]政府研发投资与长期经济增长[J]. 严成樑. 经济科学. 2009(02)
[8]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相对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J].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3)
[9]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岳书敬. 科研管理. 2008(05)
[10]政府公共R&D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 杨朝峰,贾小峰. 中国软科学. 2008(08)
本文编号:3120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12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