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应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货币定义扩展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4-28 19:50
货币供应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长期以来,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将货币供应视为外生变量的影响,货币理论更侧重于货币需求及货币(政策)效用研究,而对货币供应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实践中,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仍较为缺乏,货币供应的调控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货币是什么?哪些金融资产应纳入货币定义?这些货币的供应如何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同时,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以上问题可能有新的解答。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以此为导向,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实际,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和更量化的角度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研究范围的扩展:(1)对我国货币定义进行了扩展研究,将当前已具有较强货币性、实践中已履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纳入货币定义,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机制;(2)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机...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2.1 相关研究概述
1.2.2 既有研究的缺憾和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2 货币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 货币本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
2.1.1 货币金属观
2.1.2 货币名目观
2.1.3 本文的货币本质观
2.2 货币数量的规定性:哪些是货币?
2.2.1 货币数量规定性的理论探讨
2.2.2 货币计量的实践
2.2.3 本文的货币数量规定性
2.3 货币与其它相近概念的进一步辨析
2.3.1 金融资产与资产、金融工具的概念辨析
2.3.2 货币与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辨析
3 我国货币定义的扩展
3.1 扩展的原则、维度和方法
3.2 对扩展内容的定性分析
3.2.1 货币的跨境流动加大,应对货币定义进行扩展
3.2.2 机构单位的发展变化带来货币定义的扩展需求
3.2.3 出现了一些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应对货币定义进行扩展
3.2.4 已有金融资产流动性变化带来货币定义的扩展需求
3.2.5 小结:扩展后的我国货币定义
3.3 对扩展前后的货币定义的比较检验
3.3.1 检验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样本数据的取得
3.3.2 扩展前后的货币与产出关系的比较检验
3.3.3 扩展前后的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比较检验
3.3.4 计量检验的结论:扩展后的货币定义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4 货币供应:理论回顾和本原揭示
4.1 主要货币供应理论回顾
4.1.1 国外主要货币供应理论
4.1.2 我国学者对货币供应的研究
4.1.3 对货币供应研究的简要评介
4.2 货币供应的本原
4.2.1 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与储蓄、投资的形成
4.2.2 储蓄转化为投资:货币供应的形成
4.2.3 不断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货币供应的发展与演进
5 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扩展研究与模型构建
5.1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的源泉
5.1.1 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资产负债表
5.1.2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主要业务活动
5.1.3 结论及我国货币供应主渠道的引出
5.2 我国货币供应的银行信贷渠道
5.2.1 银行货币创造的外部约束
5.2.2 银行货币创造的资产负债选择
5.2.3 结论与货币供应的信贷渠道模型
5.3 我国货币供应的国际收支渠道
5.3.1 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直接影响
5.3.2 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间接影响
5.3.3 结论与货币供应的国际收支渠道模型
5.4 我国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
5.4.1 国库资金存量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2 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3 未纳入国库管理的财政预算外资金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4 结论及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模型
5.5 我国货币供应的其他渠道
5.5.1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渠道
5.5.2 银行的表外业务渠道
5.5.3 住房公积金渠道
5.6 我国货币供应的总体模型
6 我国货币供应模型的实证计量
6.1 我国货币供应的态势、构成与变化趋势
6.1.1 扩展后的我国货币定义及层次划分
6.1.2 各层次货币供应的总体态势与变动趋势
6.1.3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变化关系
6.1.4 货币供应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因果关系检验
6.2 基础货币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角度考察
6.2.2 从基础货币来源的角度考察
6.2.3 基础货币决定模型的实证计量
6.2.4 小结:我国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减弱
6.3 货币乘数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数据的取得与计量方法的选择
6.3.2 货币乘数决定模型的实证计量
6.3.3 小结:货币乘数是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内生变量
7 结论与建议
7.1 货币定义实际已经扩大,应调整和完善相应计量框架
7.2 国际收支影响重大,应控制外汇净流入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冲击
7.3 货币乘数具有很强内生性,应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改变外汇储备增加和基础货币发行关系的探讨[J]. 王云霞. 浙江金融. 2009(11)
[2]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货币统计口径的影响分析[J]. 王彬.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3]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 张文. 金融研究. 2008(02)
[4]网络虚拟货币本质及其对货币流通的影响[J]. 钟孝生. 商业时代. 2007(23)
[5]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变化及现实策略选择[J]. 杨丽. 南方金融. 2007(07)
[6]网络虚拟货币本质及其监管[J]. 张磊. 商业时代. 2007(04)
[7]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J]. 李增刚.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05)
[8]货币的定义及相关问题探讨[J]. 李俊霖.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6(01)
[9]2004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J]. 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课题组. 中国金融. 2005(06)
[10]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 黄瑞玲,黄忠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04)
博士论文
[1]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D]. 陈全功.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6071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2.1 相关研究概述
1.2.2 既有研究的缺憾和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地方
2 货币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 货币本质的规定性:货币是什么?
2.1.1 货币金属观
2.1.2 货币名目观
2.1.3 本文的货币本质观
2.2 货币数量的规定性:哪些是货币?
2.2.1 货币数量规定性的理论探讨
2.2.2 货币计量的实践
2.2.3 本文的货币数量规定性
2.3 货币与其它相近概念的进一步辨析
2.3.1 金融资产与资产、金融工具的概念辨析
2.3.2 货币与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辨析
3 我国货币定义的扩展
3.1 扩展的原则、维度和方法
3.2 对扩展内容的定性分析
3.2.1 货币的跨境流动加大,应对货币定义进行扩展
3.2.2 机构单位的发展变化带来货币定义的扩展需求
3.2.3 出现了一些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应对货币定义进行扩展
3.2.4 已有金融资产流动性变化带来货币定义的扩展需求
3.2.5 小结:扩展后的我国货币定义
3.3 对扩展前后的货币定义的比较检验
3.3.1 检验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样本数据的取得
3.3.2 扩展前后的货币与产出关系的比较检验
3.3.3 扩展前后的货币与物价关系的比较检验
3.3.4 计量检验的结论:扩展后的货币定义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
4 货币供应:理论回顾和本原揭示
4.1 主要货币供应理论回顾
4.1.1 国外主要货币供应理论
4.1.2 我国学者对货币供应的研究
4.1.3 对货币供应研究的简要评介
4.2 货币供应的本原
4.2.1 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与储蓄、投资的形成
4.2.2 储蓄转化为投资:货币供应的形成
4.2.3 不断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货币供应的发展与演进
5 我国货币供应的形成:扩展研究与模型构建
5.1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的源泉
5.1.1 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与资产负债表
5.1.2 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主要业务活动
5.1.3 结论及我国货币供应主渠道的引出
5.2 我国货币供应的银行信贷渠道
5.2.1 银行货币创造的外部约束
5.2.2 银行货币创造的资产负债选择
5.2.3 结论与货币供应的信贷渠道模型
5.3 我国货币供应的国际收支渠道
5.3.1 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直接影响
5.3.2 国际收支对我国货币供应的间接影响
5.3.3 结论与货币供应的国际收支渠道模型
5.4 我国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
5.4.1 国库资金存量变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2 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3 未纳入国库管理的财政预算外资金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5.4.4 结论及货币供应的财政收支渠道模型
5.5 我国货币供应的其他渠道
5.5.1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净债权渠道
5.5.2 银行的表外业务渠道
5.5.3 住房公积金渠道
5.6 我国货币供应的总体模型
6 我国货币供应模型的实证计量
6.1 我国货币供应的态势、构成与变化趋势
6.1.1 扩展后的我国货币定义及层次划分
6.1.2 各层次货币供应的总体态势与变动趋势
6.1.3 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变化关系
6.1.4 货币供应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因果关系检验
6.2 基础货币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角度考察
6.2.2 从基础货币来源的角度考察
6.2.3 基础货币决定模型的实证计量
6.2.4 小结:我国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减弱
6.3 货币乘数决定模型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数据的取得与计量方法的选择
6.3.2 货币乘数决定模型的实证计量
6.3.3 小结:货币乘数是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内生变量
7 结论与建议
7.1 货币定义实际已经扩大,应调整和完善相应计量框架
7.2 国际收支影响重大,应控制外汇净流入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冲击
7.3 货币乘数具有很强内生性,应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改变外汇储备增加和基础货币发行关系的探讨[J]. 王云霞. 浙江金融. 2009(11)
[2]证券投资基金对我国货币统计口径的影响分析[J]. 王彬.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3]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 张文. 金融研究. 2008(02)
[4]网络虚拟货币本质及其对货币流通的影响[J]. 钟孝生. 商业时代. 2007(23)
[5]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变化及现实策略选择[J]. 杨丽. 南方金融. 2007(07)
[6]网络虚拟货币本质及其监管[J]. 张磊. 商业时代. 2007(04)
[7]货币问题的新政治经济学解释[J]. 李增刚.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05)
[8]货币的定义及相关问题探讨[J]. 李俊霖.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6(01)
[9]2004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J]. 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课题组. 中国金融. 2005(06)
[10]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 黄瑞玲,黄忠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04)
博士论文
[1]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研究[D]. 陈全功.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66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166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