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共工程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21:13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共工程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世界,建筑业飞速发展,粗放式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十分巨大的负担,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减轻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压力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公共工程作为支持城市运作的基本骨架,与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在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急剧恶化等负面影响,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需求的矛盾日渐尖锐。因此,如何降低公共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其可持续能力,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工程可持续评价的研究,多侧重于施工技术、结构设计、建筑选材等方面,且往往仅局限于项目本身的内部效应,而忽略了公共工程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效应,导致难以全面评价其可持续性,对公共工程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公共工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公共工程种群与群落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项目本身来研究其可持续能力,而是将公共工程对其周边同类以及不同项目所产生的效应也纳入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中,更系统、更全面地对项目进行评价。生态足迹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常被应用于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中,但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尚处于雏形阶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的方法,构建公共工程的生态足迹模型,将公共工程在建设和运营阶段所产生的生态足迹分为内、外两部分进行计算,制定合理的可持续评价标准,对公共工程的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本文第一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分别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足迹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构架;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基本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围绕公共工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足迹三者的特点,提出公共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第三部分构建公共工程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分别从内、外部两个方面选取可持续评价指标,分建设与运营两个阶段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第四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大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为实例,对公共工程可持续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得出相关结论。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论,对未来公共工程可持续建设的方向提出了建议;第六部分对本文提出总结与期望。本文将生态足迹方法运用于公共工程可持续性评价中,并提出了创新性的思想:(1)构建并修正生态足迹相关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分别从内、外两方面计算公共工程产生的生态足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构建公共工程可持续评价体系;(2)结合生态学中植物共生理论,提出了公共工程种群与群落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共生、克生以及替代三种效应,将公共工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更全面地反映了公共工程与其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工程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工程种群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8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9
  • 1.1 研究背景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9-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15-16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16-19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3.3 技术路线17-19
  • 2 相关理论19-31
  • 2.1 公共工程19-21
  • 2.1.1 公共工程的定义19
  • 2.1.2 公共工程的分类19-20
  • 2.1.3 公共工程的特点与作用20-21
  • 2.2 可持续发展21-22
  • 2.3 公共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2-23
  • 2.3.1 公共工程种群与群落22-23
  • 2.3.2 公共工程可持续发展23
  • 2.4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23-31
  • 2.4.1 基本概念23-24
  • 2.4.2 指标体系24-28
  • 2.4.3 基本假设28-29
  • 2.4.4 计算方法29-31
  • 3 公共工程的生态足迹可持续性评价模型31-45
  • 3.1 公共工程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原则31-32
  • 3.2 指标体系构建32
  • 3.3 公共工程内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32-40
  • 3.3.1 建设阶段生态足迹计算33-38
  • 3.3.2 运营阶段生态足迹计算38-40
  • 3.4 公共工程外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40-42
  • 3.4.1 建设阶段生态足迹计算40-41
  • 3.4.2 运营阶段生态足迹计算41-42
  • 3.5 生态承载力计算42-43
  • 3.6 评价方法与准则43-45
  • 4 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证分析45-60
  • 4.1 项目概况45-47
  • 4.2 基础数据获取与计算47-49
  • 4.3 项目内部生态足迹计算49-54
  • 4.3.1 建设阶段生态足迹49-52
  • 4.3.2 运营阶段生态足迹52-54
  • 4.4 外部生态足迹计算54-57
  • 4.4.1 建设阶段生态足迹54
  • 4.4.2 运营阶段生态足迹54-57
  • 4.5 生态承载力计算57
  • 4.6 计算结果分析57-60
  • 5 提高公共工程可持续性的实施建议60-64
  • 5.1 降低公共工程的生态足迹60-61
  • 5.2 提高公共工程的社会效益61-62
  • 5.3 加强公共工程的可持续管理62-64
  • 6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后记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攀;公共工程支出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盛明泉;;社会公共工程会计主体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06期

3 林初宝;;公共工程安全的背后[J];经济;2009年11期

4 马永喜;;跨区域公共工程的协调与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3期

5 段世霞;;我国大型公共工程公众参与机制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6 徐虹;徐淑丽;杨志倩;张聪聪;;我国农村小额公共工程建设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政监督;2013年19期

7 陈梅美;匡远配;;农村公共工程的扶贫效益——基于联立方程的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8 汪红丽;李化民;章勇;;公共工程拖欠工程款的经济学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段世霞;;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公共工程社会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09期

10 ;台湾经济学家推动提高公共工程质量[J];厦门科技;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家彬;公共工程大国日本的反思[N];经济参考报;2001年

2 ;公共工程要接受群众全程监督[N];山西政协报;2008年

3 特约评论员 邓学平;遏制公共工程乱象亟须制度发力[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4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美国 公共工程“猫腻”多[N];人民日报;2014年

5 记者 章莹 实习生 姚雪青;优质高效建设好公共工程为群众提供更好公共服务[N];无锡日报;2007年

6 重庆商报 廖水南;“豆腐渣”公共工程谁来问责[N];人民日报;2011年

7 廖水南;返修公共工程频出谁来负责[N];农民日报;2011年

8 邹克忠;完善公共工程决策机制[N];湘声报;2005年

9 张柱庭;寻求更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法[N];中国交通报;2009年

10 刘纯;建好公共工程, 用好纳税人的每分钱[N];无锡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伟;基于虚拟建设的公共工程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周红;基于生态学的大型公共工程可持续能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孟玮;公共工程代建制的行政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锦;我国公共工程的投融资方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任野平;公共工程投融资体制、模式及其有关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李月静;深、港公共工程管理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雷老闲;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林静;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朱婵;我国政府公共工程审计现状及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张健华;政府公共工程与农村治理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廖晓阳;基于价值管理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新民;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余远航;公共工程种群及群落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公共工程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23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