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发布时间:2022-01-02 18:04
  大运河文化带纵贯中国南北,跨6省2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角度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演变情况。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省(市)、大运河文化带所含87个城市三个空间尺度的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在2010—2017年呈"N"型变化,空间上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并且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强市明显高于周围普通地级市。通过空间分析得到Moran′s I值发现,大运河文化带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高—高""低—低"为主呈聚类分布。最后,文章认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要从补齐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城市间的协同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等方面入手,提升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 

【文章来源】:经济地理. 2020,40(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时空分异


2008—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区域经济差距变化

趋势图,大运河,承载力,趋势


图3详细列示了历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子系统值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包括人、财、物在内的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始终是城市综合承载力中占比比较大的部分。经济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是一个缓慢上升的态势,在2014年前后达到最高点,之后波动下降。生态方面,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之后的2016和2017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仍然是城市建设中亟需改善的一个方面,城市的建设除了资源和基础设施,还应该关注软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短板。资源方面,自2010年呈一个波动增长的态势,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在内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较高的资源承载力有助于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基础设施方面,则是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12.11,虽然在2015年出现了最低值10.42,但是之后呈现回升趋势,这也是2015年之后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回升的主要原因。文化因素较为稳定,如本文选取的衡量本地历史文化底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程度变化,因此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承载力子系统的值在2010—2016年基本无明显变化,只在2017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图3 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子系统演化趋势

趋势图,大运河,承载力,趋势


2010—2017年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综合承载力子系统演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塑[J]. 孙久文,易淑昶.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1)
[2]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J]. 岳文泽,代子伟,高佳斌,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2018(12)
[3]区域协同下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 王振坡,朱丹,王丽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8(06)
[4]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实证分析[J]. 刘晶,林琳.  统计与决策. 2018(17)
[5]基于承压施压耦合曲线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浙江省32个城市为例[J]. 靳亚亚,靳相木,李陈.  地理研究. 2018(06)
[6]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 李焕,黄贤金,金雨泽,张鑫.  经济地理. 2017(01)
[7]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以成都为例[J]. 姜豪,陈灿平.  软科学. 2016(12)
[8]人地关系视角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以山东省为例[J]. 刘凯,任建兰,张理娟,王泽楠.  经济地理. 2016(09)
[9]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土地综合承载力地区分异研究[J]. 刘蕾,周策,张永芳.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5)
[10]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 向秀容,潘韬,吴绍洪,刘卫东,马丽,王晓峰,尹云鹤,李静.  地理研究. 2016(05)



本文编号:3564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564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