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长三角中心地体系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6 18:31
中心地理论创立于20世纪初,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然而自问世以来,其理论拓展和应用创新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以长三角16个城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中心地理论和其他空间结构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大数据抓取、GIS空间分析与制图表达等多种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明清以来不同时段长三角中心地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演变过程。同时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级中心地形成的驱动因素,划分中心地体系的演变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促使长三角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较为完整的中心地结构,苏州、南京和杭州是一级中心地,在市场原则下形成各自的腹地范围。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导致上海通商口岸开埠,上海成为区域的核心城市,形成了以交通原则为主的中心地体系,南京与上海呈现较为明显的双核结构,无锡作为中点城市崛起。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传统的六边形中心地结构不再完美切合新时期背景下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改革开放前,上海市中心性远远高于区域内其他城市,极化作用十分明显,江苏城市的整体中心性优于浙江。改革开放至今,上海作为区内最高等级城市...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时段
第2章 理论进展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理论研究进展
2.2.2 实证研究进展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理论引入与实证研究
2.3.2 新技术与新领域的应用
2.3.3 中心性的测度
2.4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第3章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3.1 区域发展环境
3.1.1 行政区划
3.1.2 人口数量的增长
3.1.3 河运交通的发展
3.1.4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1.5 市镇的勃兴
3.2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3.3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3.3.1 行政职能
3.3.2 经济职能
3.3.3 交通职能
3.4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空间结构
3.4.1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体系
3.4.2 中心地间距
3.4.3 中心地体系的特征
3.4.4 其他区域空间结构的检验
3.5 形成机理
3.5.1 封闭的独立平原
3.5.2 自上而下的中心地体系形成模式
3.5.3 军事职能——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崛起
3.5.4 交通发展——后期城镇的兴起
3.5.5 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4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4.1 区域发展环境
4.1.1 行政区划
4.1.2 鸦片战争
4.1.3 区域的交通
4.1.4 太平天国运动
4.1.5 近代工业的兴起
4.2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4.3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4.3.1 工矿业城镇
4.3.2 通商口岸城市
4.3.3 水陆交通枢纽城镇
4.4
4.4.1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体系
4.4.2 中心地间距
4.4.3 中心地体系特征
4.4.4 其他空间结构理论的解释
4.5 形成机理
4.5.1 外部势力以及战争的影响
4.5.2 上海的区位优势
4.5.3 工商业的推动
4.5.4 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第5章 建国以来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5.1 区域发展环境
5.1.1 行政区划
5.1.2 经济环境
5.1.3 交通发展
5.1.4 信息与经济的全球化
5.2 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5.3 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3.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4 长三角中心地空间结构
5.4.1 上海极化空间特征的转变
5.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地可达性
5.4.3 基于铁路的中心地空间联系结构
5.5 形成机理
5.5.1 政府决策
5.5.2 市场机制与外商投资
5.5.3 基础设施建设
第6章 明清以来长三角中心地体系演变过程
6.1 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
6.2 中心地等级规模的变迁
6.3 中心地职能的演变
6.4 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划分
6.5 未来长三角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存在的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职能演变特征与优化对策[J]. 曾春水,申玉铭,李哲,冯鹏飞. 经济地理. 2018(09)
[2]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中的“港口-腹地”问题阐释[J]. 吴松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陆路高速交通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影响[J]. 马爱峦,张莉,赵英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1)
[4]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变[J]. 钟业喜,冯兴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流动空间语境下的中心地理论再思考——以山东省域城市网络为例[J]. 程遥,王理. 经济地理. 2017(12)
[6]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J]. 郭倩倩. 科技与管理. 2017(01)
[7]极化效应:近代上海崛起对江南城市群的影响[J]. 胡勇军. 江汉学术. 2015(03)
[8]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解析[J]. 张贞冰,陈银蓉,赵亮,王婧. 经济地理. 2014(07)
[9]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J]. 张莉,陆玉麒. 地理科学. 2013(06)
[10]广西县级以上城镇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 童晓琼,谭璟,张权,汤娌娜. 长沙大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荣丽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沈惊宏.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 钟业喜.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冯章献.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D]. 张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D]. 李平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三角城镇体系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慕文珺.东南大学 2018
[2]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旅游中心地体系结构研究[D]. 马腾.石河子大学 2015
[3]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比较研究[D]. 颜蕊.曲阜师范大学 2013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城市职能演变研究[D]. 欧阳书剑.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长吉整合区底层中心地空间结构研究[D]. 王陈平.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交通因素对中心地及扩散域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平原地区中心村选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吴九兴.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D]. 许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研究[D]. 李慧.天津大学 2007
[10]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进程、原因及特点分析(1949-1957年)[D]. 付春.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7172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4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时段
第2章 理论进展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中心地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理论研究进展
2.2.2 实证研究进展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理论引入与实证研究
2.3.2 新技术与新领域的应用
2.3.3 中心性的测度
2.4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第3章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3.1 区域发展环境
3.1.1 行政区划
3.1.2 人口数量的增长
3.1.3 河运交通的发展
3.1.4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1.5 市镇的勃兴
3.2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3.3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3.3.1 行政职能
3.3.2 经济职能
3.3.3 交通职能
3.4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空间结构
3.4.1 明清时期长三角中心地体系
3.4.2 中心地间距
3.4.3 中心地体系的特征
3.4.4 其他区域空间结构的检验
3.5 形成机理
3.5.1 封闭的独立平原
3.5.2 自上而下的中心地体系形成模式
3.5.3 军事职能——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崛起
3.5.4 交通发展——后期城镇的兴起
3.5.5 发达的商品经济
第4章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4.1 区域发展环境
4.1.1 行政区划
4.1.2 鸦片战争
4.1.3 区域的交通
4.1.4 太平天国运动
4.1.5 近代工业的兴起
4.2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4.3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4.3.1 工矿业城镇
4.3.2 通商口岸城市
4.3.3 水陆交通枢纽城镇
4.4
4.4.1 晚清至民国时期长三角中心地体系
4.4.2 中心地间距
4.4.3 中心地体系特征
4.4.4 其他空间结构理论的解释
4.5 形成机理
4.5.1 外部势力以及战争的影响
4.5.2 上海的区位优势
4.5.3 工商业的推动
4.5.4 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第5章 建国以来长三角中心地结构
5.1 区域发展环境
5.1.1 行政区划
5.1.2 经济环境
5.1.3 交通发展
5.1.4 信息与经济的全球化
5.2 长三角中心地等级规模结构
5.3 长三角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3.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地职能组合结构
5.4 长三角中心地空间结构
5.4.1 上海极化空间特征的转变
5.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心地可达性
5.4.3 基于铁路的中心地空间联系结构
5.5 形成机理
5.5.1 政府决策
5.5.2 市场机制与外商投资
5.5.3 基础设施建设
第6章 明清以来长三角中心地体系演变过程
6.1 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
6.2 中心地等级规模的变迁
6.3 中心地职能的演变
6.4 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划分
6.5 未来长三角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存在的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京津冀城市职能演变特征与优化对策[J]. 曾春水,申玉铭,李哲,冯鹏飞. 经济地理. 2018(09)
[2]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中的“港口-腹地”问题阐释[J]. 吴松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3]陆路高速交通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影响[J]. 马爱峦,张莉,赵英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01)
[4]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变[J]. 钟业喜,冯兴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5]流动空间语境下的中心地理论再思考——以山东省域城市网络为例[J]. 程遥,王理. 经济地理. 2017(12)
[6]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J]. 郭倩倩. 科技与管理. 2017(01)
[7]极化效应:近代上海崛起对江南城市群的影响[J]. 胡勇军. 江汉学术. 2015(03)
[8]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解析[J]. 张贞冰,陈银蓉,赵亮,王婧. 经济地理. 2014(07)
[9]基于可达性的中心地体系的空间分析[J]. 张莉,陆玉麒. 地理科学. 2013(06)
[10]广西县级以上城镇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 童晓琼,谭璟,张权,汤娌娜. 长沙大学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荣丽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2]改革开放以来泛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沈惊宏.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 钟业喜.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D]. 冯章献.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D]. 张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三角洲的顶点城市研究[D]. 李平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长三角城镇体系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慕文珺.东南大学 2018
[2]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旅游中心地体系结构研究[D]. 马腾.石河子大学 2015
[3]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职能结构比较研究[D]. 颜蕊.曲阜师范大学 2013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城市职能演变研究[D]. 欧阳书剑.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长吉整合区底层中心地空间结构研究[D]. 王陈平.东北师范大学 2011
[6]交通因素对中心地及扩散域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刘洋.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平原地区中心村选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吴九兴.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江苏省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研究[D]. 许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9]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研究[D]. 李慧.天津大学 2007
[10]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进程、原因及特点分析(1949-1957年)[D]. 付春.四川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87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687172.html